探索美感構成的定義,透過日常用品觀察,察覺構成在物品上的意義、功能及與生活目的的關聯。引導學生放放看,辨別位置關係,並體驗日光顯影藍晒技術。使用LINE Camera軟體轉換照片,創作個人影像故事。
透過不同目標與條件,課程讓學生利用紙張素材解任務,親手操作體會結構運用。製作燈具時,紙張不僅要符應需求,還要展現美感與結構之美。
科技不斷發展,人們如何保有主體性?透過藝術家生命探索超自然雕塑的形象語言,學生反思科技對主體性的影響,以攝影、藍曬、淺雕塑創作表達生命教育價值。
這課程讓學生了解美感與結構的共存,透過觀察探索,欣賞建築及產品設計,並以紙張實驗結構概念,創作兼具力與美的燈具。
這課程旨在重新檢視美感教育,讓學生重新探索自我潛能,並肯定其價值。作品可供展覽並存留紀錄,培養整合能力及視覺表達技巧。
課程以植物為主進行一系列實作體驗,以L型資料夾設計結合植物,展現生活美感。透過觀察、描繪、製作植物標本及拓印,深化對植物的認識與了解。
以女性議題為主軸,透過服裝設計探索學生未來職涯發展,並在手作中體會正向思考。
跨域探討西洋歷史、藝術史與服裝設計史,融入性別平等觀念,從商標設計到商品製作教導學生設計原理,結合家政與生涯發展。
基本設計教導學生以美感解決問題,透過包裝盒活動培養設計能力,並藉Inkscape軟體應用美感於未來生涯。
課程引領學生深入泰雅族弓織文化,製作獨特風格的手環,探索色彩意義,擴展想像力。探索顏色意義,創作泰雅風格手環,並分享成果與心得。
本課程以七年級學習的視覺基本要素:線條、形狀、色彩為基礎,以「圖樣構成」為主題,探索秩序與美感。
學生初入國中,認識中平沿革,校園巡禮尋找喜歡的地方,分享最美的角度,從地點和色彩認識校園。
課程透過觀察、參訪和實作,培養設計基本概念和學習動能。學期初觀察生活環境,培養學生對細節的敏銳度,並練習軟體操作和版面構成。
本實驗課程以「線條」為主題,請學生發現生活周遭的臺灣文化,舉凡各式窗花樣式、原住民文化的圖騰…等,透過此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臺灣文化的美感,探索其中秩序構成,並帶入美的形式原則,每一個圖樣設計都可以有自己的故事。為吸引國中生創作興趣,媒材將以Henna印度彩繪作引起動機進行實驗,瞭解Henna印度彩繪的由來後,期望學生透過探索與嘗試,應用秩序構成,設計線條圖樣,傳達個人價值觀、興趣、喜好或個人成長故事及關注的議題,創作屬於自己的Henna祝福,並分享傳遞給他人。
從校園中樹枝的比例感受美感比例,再從校園修剪的樹枝中,截取一段姿態最美的比例。進而,從削、磨之中,感受不同樹皮的感覺,在留與不留的過程中,得到視覺呈現最完美的比例的樣貌,以及最流暢、最舒適的、最合手感的線條比例。
課程設計以美感構面的「色彩」為教學核心主軸,介紹台灣各原住民文化特色。以台東在地原住民卑南、阿美及達悟族為主,從原住民傳統服飾中,介紹傳統服飾的小飾物件色彩搭配,如何產生美感感受。從顏色素材中,延伸到色彩搭配的美感形式運用。讓學生運用原住民文化,結合當地文化色彩,設計製作出作品。
「美從茶杯開始」課程啟發,改善喝茶習慣。杯套讓手指拎杯慢啜,感受天然香氣。透過卡紙、鐵絲製作,提升使用舒適性與美感。
質感是物體表面的性質,可透過觸摸或視覺體驗感受。學生製作聖誕巧克力球,探索不同質感。食物搭配物品的構成與質感,創造視覺美感的時刻。
九年級學生曾參加過露營,對戶外建築有感。課程將模擬結構活動,設計帳篷模型,擴展美感與建築認知。
日常街道、衣物、窗櫺等皆有獨特質感,易被忽視。課程以實物版畫模擬質感,拓印在陶土上,記錄質感情緒。
城市線條中,以仰角簡化建築,融入天空留白。認識美感要素,從攝影到「拼豆」材料呈現構成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