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最美的祝福

核心概念
  • 美的形式原則
美感知能
  • 觀察生活環境中的線條構成,瞭解與藝術的關係。
  • 合宜的構成配置。
  • 能運用線條進行美感構成圖樣。
  • 能運用Henna繪製自己的圖樣。

課程概說

本實驗課程以「線條」為主題,請學生發現生活周遭的臺灣文化,舉凡各式窗花樣式、原住民文化的圖騰…等,透過此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臺灣文化的美感,探索其中秩序構成,並帶入美的形式原則。以Henna印度彩繪作引起動機進行實驗,瞭解Henna印度彩繪的由來後,期望學生透過探索與嘗試,應用秩序構成,設計線條圖樣,傳達個人價值觀、興趣、喜好或個人成長故事及關注的議題,創作屬於自己的Henna祝福,並分享傳遞給他人。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感受生活中各種秩序之美,並善用美的形式原理排列構成。
  2. 透過欣賞、觀察、實作,感受秩序構成的重要性、環境之間的連結性。
  3. 創作設計屬於自己的線條圖樣,學習欣賞美,看見生活美。

教師課後省思

  1. 美的形式原理認知層面基礎若要詳述,教學進度便要放慢,並運用多模態方式(圖片)增強學生記憶與理解。
  2. 學生對於從生活中抓出點線面的理解程度,比預估時間還要久,反思從更簡易的圖案去做淺層理解,再深入生活環境。
  3. 學生第一次碰的創作媒材,穩定度因人而異,從圖畫紙上的草稿轉變到皮膚上繪製提高了一些難度,若成品效果不好,部分學生會成就感低落。可以先讓學生拿原子筆在手上打草稿,降低失敗率。
課程規劃
  • 01
    美感觀察

    請學生觀察窗花樣式、觀察原住民圖騰,發現線條構成秩序,再觀察學校環境,生活周遭景物,是否能夠發現隱形的線條。

  • 02
    美的形式原理

    教師介紹美的形式原則,並逐一舉例生活環境存在著美的形式原理,例如:教室整齊的課桌椅是秩序之美。

  • 03
    抓住美的線條構成

    教師把事先準備好的校園環境照交給各小組,請學生透過觀察與討論,把生活中隱形的線條構成畫出來,並分析其美的形式原理。

  • 04
    印度Henna彩繪 v.s. 原住民圖騰

    教師介紹使用媒材為印度Henna彩繪,介紹其原由,並加入臺灣原住民圖騰意義,請學生觀察與討論兩者的異同,並分析其線條構成之美。

  • 05
    美感製造

    在比較兩者之間的文化意義與祝福後,請學生蒐集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圖片後,試著抓出其線條構成,並運用習得的美的形式原理去作線條調整。

  • 06
    最美的祝福

    請學生透過Henna彩繪自製的祝福圖樣,體現多元文化的融合。

  • 07
    美分享與散播

    請學生上台分享線條構成的選擇、製作調整,以及其圖紋樣式祝福之涵義,最後拍照記錄。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