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質感原始美

核心概念
  • 將質感肌理做出視覺平面的呈現,拓印在陶土上,並將質感紋理轉化為內在情緒、感受,運用文字記錄下來。
美感知能
  • 透過質感構面課程的引導,觀察並蒐集生活具表面肌理變化的物件。透過實物版畫。
  • 壓印技巧,紀錄肌理質感於小卡中。
  • 能夠意識質感與器物間的合宜性。
  • 藉由上述實物版畫的質感肌理呈現,觀察並感受內在情感、情緒的變化,並與平面。
  • 質感肌理作連結,嘗試運用樹狀圖整理文字敘述或形容詞描述之。
  • 將平面實物版畫所產生的質感肌理變化,透過泥土捏塑及實物壓印過程,轉化為具表面肌理質感的生活陶器,並觀察植栽與質感陶器間的關係,為植栽設計合宜的質感表面陶器。
  • 版畫壓印技巧與日常物品等異材質壓印,產生豐富肌理質感。
  • 陶藝捏塑技巧。
  • 陶瓷肌理技巧-運用物理方式複製實物紋理,如:樹皮、石塊、樹葉等自然物,或是日。
  • 能夠藉由視覺觀察及觸覺經驗,認識各種質感肌理與表徵。
  • 認識且經驗質感生成的技術過程。

課程概說

觀察每日必經的街道與花草樹木、身穿的衣物、依靠的窗櫺...等,都有它不同質感呈現的方式,只是太過日常而容易被忽視。質感是視覺、觸覺及記憶經驗的總和,本課程透過蒐集質感元素,運用實物版畫技法,將質感肌理做出視覺平面的呈現,拓印在陶土上,並將質感紋理轉化為內在情緒、感受,運用文字記錄下來。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對陶土這媒材第一次體驗,對於課程很感興趣,也很想嘗試做立體物件,但學生對於陶土的基礎技巧與特性不熟悉,例如:不能包空氣,濕度的掌控要注意,所以花了一些時間針對陶土製作方式進行說明。在課程尾端器皿需要上釉藥,但因為釉藥是會產生化學變化,並非原本所見,以及厚薄程度會造成釉色變化不一,學生對於不可控因素而產生的作品感到氣餒,但也是了解到每件陶瓷作品都是如此獨特的,未來有機會進行相關課程時,可以先有前導課程,對媒材與技巧熟悉,或許會有更多的收穫。
課程規劃
  • 01
    能夠發現生活中存在各式質感

    教師事先準備多樣生活日常物或自然界異材質,引導學生視覺上的質感與觸覺上的質感。並討論質感的多種形式。校園質感拓印實作,從實作中經驗表面質感轉化為肌理紋路的過程。

  • 02
    能夠蒐集質感物件,並學習實物版畫製作技巧。

    學生從生活中觀察蒐集具質感肌理表面物件三件,透過實物版畫壓印技巧,呈現視覺質感並紀錄。

  • 03
    能了解材料(土)與技法(捏塑與壓印),是構成質感的兩大要素。並體驗 質感生成的過程

    藉由雙手與泥土的接觸,感受泥土材料的質感。並運用蒐集日常實物及拓壓的過程,在泥塑上產生新的質感肌理。

  • 04
    能了解材料(土)與技法(捏塑與壓印),是構成質感的兩大要素。並體驗質感生成的過程。

    藉由雙手與泥土的接觸,感受泥土材料的質感。並運用蒐集日常實物及拓壓的過程,在泥塑上產生新的質感肌理。

  • 05
    能夠了解質感物件(陶器)與生活搭配合宜, 能豐富生活美感經驗。

    上㇐堂課質感陶器燒製完成。尋找合宜植物,栽種於質感陶器中,並相互分享其質感生成經驗。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