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超自我雕塑

核心概念
  • 從自我出發,籌措出認知學習樣貌,「美術X美感X生命教育」的探索並捏塑,影像構圖的形式:色相明度、漸層、對比、比例;淺雕塑的美感觀察著重:質感、比例、油土結構、平衡、對稱,期待學生能呈現與環境感知、社會關懷與自我對話的情感經驗。
美感知能
  • 發現與欣賞自然與人文之美。
  • 了解並攝影紀錄,何謂攝影的景深明度變化與比例美感。
  • 透過攝影,理解構成的意義,發現構成的美感規則。
  • 調配顯影劑,應用藍曬技法,製作影像圖片。
  • 認識明度的變化,媒材反映的特性。
  • 操作油土與雕塑刀、修胚刀、認識雕塑與模造技法。
  • 結構與基礎堆疊力學的關係。
  • 歸納課堂觀察,以均衡、秩序,使主題明確,完成版面構成。
  • 影像構圖的形式:漸層、對比、韻律;雕塑的美感觀察著重:比例、平衡、對稱。

課程概說

AI 科技發展日益漸增,運算能力與DATA運算超乎預期,人們該如何保有獨特的主體性?我們對科技的需求仰賴愈來愈大,主體的感官又是個人用以面對世界的介面,本課程預期透過藝術家生命的探索,介紹人類世時代下,超自然雕塑的形象語言。學生在自我的攝影、顯影、明度影響景深、淺浮雕雕塑中,重新審視並反省,在科技影響之下人類的主體性,該何去何從?本課程以「超自我淺雕塑」應用攝影記述臉孔模樣,複合媒材藍曬圖像,油土淺雕塑創作為目標方式,發揮藝術作為語言的作用,表達青春時期身處龍潭求學的階段,對於環境及生命的尊重與關懷,從自我出發,籌措出認知學習樣貌,「美術X美感X生命教育」的探索並捏塑,影像構圖的形式:色相明度、漸層、對比、比例;淺雕塑的美感觀察著重:質感、比例、油土結構、平衡、對稱,期待學生能呈現與環境感知、社會關懷與自我對話的情感經驗。

教師課後省思

課程計劃初期以「超⾃我淺雕塑」應⽤攝影記述臉孔模樣,拍攝⾃我肖像及家⼈肖像,並且使⽤複合媒材藍曬圖像,顯影影像的明度變化,藉以觀察⾊階⾼低。然⽽在操作課程過程中,⼿機拍攝的藍曬影像,需要印刷輸出後再印製在透明賽璐璐⽚上,操作往返的時間及考慮印刷機影⽤,調整課程計劃,學⽣以⼿繪點描⽅式,理解明度⾊階,學⽣在點描過程發現,聚散的點引起的明度變化,甚⾄影響即將施作的油⼟⾼低差判斷,此思考的轉折,使淺雕塑創作發揮藝術作為語⾔,衍⽣觀察思考的作⽤。
⿈⼟⽔:「台灣是充滿了天賜之美的地上樂⼟。⼀旦鄉⼈們張開眼睛,⾃由地發揮年輕⼈的意氣的時刻來臨時,毫無疑問地必然會在此地產⽣偉⼤的藝術家。我們⼀⾯期待此刻,同時也努⼒修養⾃⼰,為促進藝術發展⽽勇敢地、⼤聲叱喊故鄉的⼈們,應覺醒不再懶怠。」透過油⼟雕塑,規範學⽣⽤⼼完成作品,留下完整拍攝紀錄。愛惜使⽤的⼯具,⼯具它將幫助成⻑,請且成為更好的⼈。建⽴良好的計畫,以便在期限內能完成。此次亦研擬課程評分規準:1.學習態度2.研究照⽚3.觀察⼒4.輪廓雕刻5.⽐例6.肌理細節7.結構邏輯8.質感紋理,等8 項。從臺灣美術史前輩藝術家⿈⼟⽔雕塑精神的學習,⾄肖像臉部拍攝、家⼈肖像拍攝,思考⾃我及家⼈臉孔的觀察記錄:發現什麼特徵?點描繪畫的觀察:深淺、明暗、⾼低、疏密、⼤⼩等精準繪圖,雕塑⼯具的認識、探索、運⽤; 油⼟雕塑質感探索:表現⼈物情緒、⽐例及相貌特徵專注於回溯:學⽣⾃我的成⻑及改變,期待持續發酵,看⾒美好。

課程規劃
  • 01
    美學影像1_影像構圖的語言魅力及形式

    美學影像1_關於構圖的語言魅力及形式內涵,了解攝影紀錄中,何謂攝影的比例美感,景深明度變化,討論久保田博二、沈昭良、謝三泰、潘小俠,等亞洲攝影師的作品與文化環境的聯結探討。當代攝影師:Vivian Maier、Annie Leibovitz、久保田博二、沈昭良、謝三泰、潘小俠。

    介紹Vivian Maier 的故事,攝影圈特別是其畢生都沒有向公眾展示作品,只像普通的媬姆,卻在死後被發掘出超過 10 萬張街頭照片,其攝影才華與觀察,無論作品還是版權爭議等故事,極受注目的紀錄。Annie Leibovitz 時尚人像女攝影師,她拍攝過的名人眾多,拍攝變性人 Caitlyn Jenner 作為 Vanity Fair 的封面,在歐美引起討論風潮。綜合討論久保田博二、沈昭良、謝三泰、潘小俠,等亞洲攝影師的作品。

  • 02
    美學影像2_「學校街口就是最好的台灣風景」攝影實作

    美學影像2_關於透過攝影實作,發現構成的美感規則,透過影像敘述我是誰?我與身體?我的理性與感性?我與環境?學生適切的以人為基礎,思考人的內在與外在特質表現,進行價值思辨。

  • 03
    美學影像3_運用影像明度與比例構圖,進行創作,增進基礎觀察能力與多樣表現能力

    學生應用app 軟體轉載影像負片,並且微調裁切修圖,盡情探索影像語言的魅力。美學影像_「學校街口就是最好的台灣風景」負片輸出運用影像創作的媒材,增進基礎觀察能力與多樣表現能力。

  • 04
    日光顯影_顯影劑與載體

    美學影像_色彩明度的觀察_運用日光顯影,呈現影像的形式:漸層、對比、明度變化_顯影劑與載體,藍曬顯影劑調配與紙張裁切、塗布藥劑準備。暗房中操作藍曬作業。沖洗與晾乾。

  • 05
    淺浮雕relief 實作1_構圖設計與堆土

    淺浮雕relief 實作1_構圖設計,尋找自我認同的過程,學生透過捏塑質感,刻畫自我。構圖、堆土、建構基本型、發現由點線面的進行堆疊,產生堆出厚度與架構的質感體驗。透過前幾堂課的攝影實作,從台灣前輩藝術家黃土水「水牛群像」的作品中,尋找自我認同的過程。

  • 06
    形象淺浮雕塑實作2_油土建構與基本造型

    結構與質感肌里,交叉使用雕塑刀、修胚刀,輔佐補充藝術解剖學概念,修整雕塑的肌理質感及細節表現。

  • 07
    淺浮雕的質感肌里表現

    美感技術_2mm 高度的結構與質感肌里,感受油土材質的觸覺,冷、暖、硬、滑、粗糙等特性,掌握立體造型的表現力。交叉使用各式雕塑刀、修胚刀,處理質感表達,輔佐補充藝術解剖學概念,修整雕塑的肌理質感及細節表現。

  • 08
    作品分享與展示

    作品展示與分享_自我理解、觀察、攝影紀錄。雕塑的美感觀察:比例觀察、人像浮雕的結構位置、運用油土的質感表現。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