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人物專訪|蔡嘉豪|BP ARCHITECTS 蔡嘉豪建築師事務所、本埠設計主持建築師
|人物專訪|何欣怡|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講師
五位角色的美感實踐者,從人物的生活經驗出發,看他們從生活觀察中醞釀出各自對美感生活的核心精神與展現形式之間的關係。
展示本計畫開發之美感構面學習工具及相對應的生活思考,您可以一邊操作一邊思考,勾勒生活中每個朝向既美又好的真實之旅。
我們在享受便利舒適生活的同時,也消耗大量地球資源並產生垃圾與汙染,各種負面效應不知不覺間已透支了我們的未來。
以「設計力驅動當代教育改革」為題出發,從四大主題盤整美感教育發展的多樣性。
以「美感驅動的當代課綱改革」為主題出發,回顧美感教育計畫的各個重要發展,探討未來專業資源引入可能創造的更全面性美感教育。
肢體僵硬、面無表情的模特,以各式體操姿勢靜止於泳池邊,空間與水面形成的完美對稱,讓人質疑自己過去看到的泳池是否為真。
從早期的煤油燈罩、電燈泡與日常器皿,到最新的高科技面板、人工骨骼等,玻璃不純粹作為工藝與工業原料,更擔起盛裝新竹文化的重要角色。
將台灣的土地故事、生態關懷,轉化成精緻的印花圖案,製作成各式各樣布料生活用品,提醒大家關懷自己的土地。
一週陰雨綿綿,勾出眾多憂鬱的靈魂,趁著週末,給自己一場展覽的時間,觀察、沈澱。
|專題文章|曾俊儒|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教授。
|專題文章|劉惠媛|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共同主持人、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兼任副教授
|專題文章|黃美甄|國立臺灣師大附中藝術生活科教師,協助進行開發「多元選修」線上課程。
|專題文章|黃琬雯|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專題文章|林靜娟|現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協同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