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蓬頂帳幕建築模型設計

核心概念
  • 開拓學生們的藝術眼界讓美感的學習列車與生活的日常更順利接軌。
美感知能
  • 從觀察洋芋片去認識洋芋片切片原理與馬鞍面的結構力學之關係。
  • 以生活常見的帳篷為範本,研究結構組架的方式與美學。
  • 利用四支模型夾與 10*10 公分的布塊,進行結構的點線面初體驗 ,學會立體建築結構的基本組架方式 。
  • 透過不同彈性的布料進行小試驗,感受不同質感布料所產生的張力變化。
  • 學習建構類似拋物線形狀的圓拱篷面。
  • 認識馬鞍面的結構力學,並且賞析其美感表現。
  • 賞析古今中外各種戶外休憩建築的造型設計,建構基礎的結構造型印象與概念。

課程概說

本次課程教學對象為九年級學生, 曾在八年級下學期時,參與過兩天一夜的隔宿露營, 當時都有戶外搭帳篷的經驗,相信對於在戶外休憩時,其遮蔽的建築物之需求會更有所感,同時也對帳篷點線面結構有基本的認識與印象,相信在接觸本課程時,會更快速融入並有所反饋 。

因此本次課程設計的概念,即是將這些曾經有過的經驗與感受,再透過各種課程小試驗的操作活動,模擬常見的結構組態,增進對建築結構的認知,進而在課程後半部進行蓬頂帳幕建築模型設計 ,並能將所學有效的呈現於創作當中。期待這一系列的課堂單元活動,能開拓學生們的藝術眼界讓美感的學習列車與生活的日常更順利接軌。

教師課後省思

  1. 當初規劃的課程實驗材料是農用的彈性纖維桿,幾番考量之後,決定改採用學生較為熟悉的鋁線來代替。因為擔心彈性纖維桿過於硬挺,在創作過程中彎折不易,所能塑造的形態也較侷限在大小不一的弧度而已,因此選擇柔軟度較佳,並且塑型更多變化的鋁線來作為材料。而經過這幾堂課的教學經驗後,發現鋁線確實更適合作為本次課程的材料之一。
  2. 學生們對於本次課程的反應非常熱烈與肯定,每次的上課過程中,幾乎都能專注地投入在作品的實驗與創作上,即便是平時對於藝術創作不感興趣的學生,也都能在小組創作的過程中,協助組架結構或幫忙黏貼布幕。尤其是最後一堂課的學生作品心得回饋,很意外的發現許多學在這個課程中,感受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這是以往的美術課堂中較缺乏的學習經驗。讓身為課程設計者的我,感到驚喜與感動。
課程規劃
  • 01
    賞析古今中外各種戶外休憩建築的造型設計,建構基礎的結構印象與概念。透過生活常見的帳篷結構分析 ,讓學生理解抽象的點、線、面元素,是如何應用在日常物的結構設計上。

    1. 教師將古今 中外 人類為了休憩而建造的戶外建築形態,做簡單的介紹,讓學生對於建築結構有基礎的概念。

    2. 教師提供數種常見的帳篷類型圖片,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抽選帳篷圖片,並配合學習單,進行其結構的簡單討論 與分析,並將結果上台分享。

  • 02
    課堂活動: 結構初體驗 利用圖釘、噴漆夾、彈性繃帶,模擬點線面的空間架構過程,讓操作經驗成為結構觀念的初體驗。透過不同高度與距離的支架,並配合不同位置的加壓點,讓結構的抽象觀念得以具象化。操作描述

    課前準備

    1. 教師提供以下材料:一個體積為 20*13*3.7 公分的模型噴漆夾座、四支噴漆夾、 10*10 公分醫療用彈性繃帶。

    2. 學生任意將四支噴漆夾分別夾住彈性繃帶的四角,並且插在噴漆夾座的圓孔內。


    課堂操作

    1. 學生剪短其中一支噴漆夾的長度( 剪短的長度不限 ),並調整觀察整體彈性繃帶的外觀變化。

    2. 學生再次剪短另一根噴漆夾的長度( 剪短的長度不限 ),並調整觀察整體彈性繃帶的外觀變化。

    3. 學生再抽走一根噴漆夾,並微調彈性繃帶夾住的位置,試著觀察彈性繃帶整體結構的變化。

    4. 教師再提供三個小圖釘,讓學生隨意拉 放彈性繃帶,並且固定在夾座上。

    5. 觀察同儕的作品,並相互交流操作過程的心得與想法。

  • 03
    課堂活動: 布料小試驗 透過不同彈性的布料進行小試驗,進而對於布料彈性度與空間結構之關聯性有所覺察。學習針對作品結構規劃的需求,能選擇合宜的布 料材質,作為創作素材。

    課前準備

    1. 教師提供尺寸均為 10*10 公分的彈性材質布料與非彈性材質布料各一份。

    2. 將上一堂課的課堂操作完成品做為本堂課操作練習使用。


    課堂操作

    1. 在維持作品整體結構與構造位置均不變的原則下,學生嘗試將第一堂課完成品所使用彈性繃帶,替換成 10*10 公分的彈性材質布料。替換過程中,需觀察與感受布料材質使用上的差異,以及對於結構組架過程中,所帶來的影響。

    2. 承上述流程,再改用 10*10 公分的非彈性材質布料來進行操作。

    3. 學生須配合教師指示,替換布料材質,試著感受不同質感布料所產生的張力變化,是否容易拉撐起理想的平面,以及布料緊繃或鬆軟度對於整體結構配置的影響。

    4. 學生將操作過程的新發現、困難點、心得等,需記 錄於學習單上。

  • 04
    課堂活動: 圓拱篷面小試驗 1. 有別於前面兩堂課,是將布料採用定點固定後,再以拉、釘的方式讓布料形成緊繃的張力面;於本堂課 中,將選擇作為支撐的結構支架,其材質具有彈性且能輕易彎曲,形塑出弧線的造型。 ★ 本課程原材料『彈性纖維桿』 更換為更易剪裁與塑形的『鋁線』。 2. 學生將學習建構類似拋物線形狀的篷面,此經驗也將運用於後續創作活動中。於後續創作活動中。

    課前準備

    教師提供洋芋片數塊、鋁線、布料、雙面膠帶、布膠帶、裁剪工具等。

    ★ 本課程原材料『保麗龍塊』更換為第二堂課的『 模型噴漆夾座 』。


    課堂操作

    1. 學生先觀察洋芋片的外形,配合教師的解說,認識洋芋片的切片原理與馬鞍面的結構力學之關係。

    2. 學生利用上述材料進行圓拱篷面的小試驗,首先利用雙面膠帶將布料黏捲於鋁線上面 ,讓鋁線與布料能接合。接著再彎曲鋁線就能創造不同弧度的篷面,並且可將鋁線插在噴漆夾座上作為固定。

    3. 學生可自由增添鋁線於同一塊布面上,隨著鋁線黏貼位置的不同,布面曲度也將有不同變化。

    4. 學生可自由調整鋁線斜插在噴漆夾座上的傾斜角度,以此能觀察到各種弧度的篷面,甚至創造出具層次感的結構作品。

    5. 此堂課的練習並非執著於創造出馬鞍面形態的作品,而是希望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了解線與面兩者的力學美感 。

  • 05
    繪製蓬頂帳幕建築模型草圖

    1. 考量後續製作過程中,以多人協力的方式進行較為合適,因此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草圖的討論與繪製。

    2. 規劃整體建築模型的長寬高。

    3. 討論所需的材料、註記接合點,規劃支撐模式等。

  • 06
    製作蓬頂帳幕建築模型( 一 )

    1. 教師提供第一堂課至今的所有相關材料、工具,讓學生自由選用。

    2. 學生依所規劃的草圖需求,選擇合宜的材料用具,開始製作模型的初步架構。

  • 07
    製作蓬頂帳幕建築模型( 二 )

    學生接續前一堂課的進度,繼續製作建築模型。過程中須調整結構的穩定度,並且需適時刪除或增加支撐點,讓整體架構能保有一定程度的美感。

  • 08
    製作蓬頂帳幕建築模型( 三 )

    學生接續前一堂課的進度,進行布料材質的披覆、黏貼、捆拉等操作,由於此階段的作品應更趨完整,對照其當初所規劃的草圖內容,勢必更能體會到現實與理想間的差異,也會在過程中學習如何解決結構美感的相關問題。

  • 09
    作品交流與賞析

    1. 學生利用 iPad 拍攝小組的完成品, 再寫下個人的學習心得與回饋,並且分享至 Padlet 。

    2. 學生們至 Padlet 欣賞各班與各組的優秀作品,並且給予正向的回饋。

    3 教師進行課程總結與回饋 。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