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數位科技,藉由澎湖文化色的五色與縣樹、縣魚、縣鳥跟縣寶為意象設計花磚圖案。
從營養午餐出發學習攝影技巧,從構圖開始從中學習色彩的構成,最後加上想像力,透過影像編輯技術拉近與食物的距離。
藉由觀察廣告中的性別意識,運用canva編排出有別於性別刻板印象的平面廣告。
以自然科學、視覺藝術跨域教學,讓學生以春聯為主題,練習垂直、平分、線對稱的圖形剪製。
從在地文化與產業發展的歷史,學會運用木材製作物品,在留與不留的過程中,得到視覺呈現最完美的比例,感受「木」的質感之美。
以布料再利用為發想,組構材質與在搭配過程中學習色彩、比例的關係,從物件的成型過程中能理解結構造型、構造的呈現。
課程從「意識、策略、實踐」三個面向出發,引導學生「意識」到社會各項議題,以攝影探索環境、社會、公民責任等交互關係。
本課程希望學生能在過程中,理解自己名字的正向意涵,藉由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黑體字與宋體字的外觀及意象差異,選擇其中一種字體作為創字原型,並將其刻成印章作為值得紀念的成年禮物。
在課程中讓學生能透過課程的設計,有效地引導他們深入地認識地方產業及文化,希望身為豐原學子的在校生們,能對此有一定的認識及驕傲,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
課程為藝術設計代言行的神獸塑造象設計活動,從學生孰悉的寶可夢神獸作為引起動機,初步讓每個人有基本的造型體驗;再逐步進入探索不同的設計元素與東西方古文明、與藝術家創作的相關呼應
本課程將從版面編排切入、讓學生了解排版中的字型風格、字級大小、字距與行距、留白與邊界等、圖文大小等比例關係在版面美感上的重要性。透過原貼貼紙和黑白灰塊面比例設計,實作海報版型設計,探索比例概念。
從農業廢材,質感特性的認識;經濟作物經修剪枝幹、枝枒作為結構、構造的再運用;最終創作生活中兼具美感與實用的燈具,讓「廢」材,成「沸」靈魂。
期待藉由美感教育教學活動,帶著學生去觀察日常生活中一直存在,卻又常常被忽略的 「影子」,從觀察影子的存在與不存在的視覺現象、到探索感受物體失去形狀及顏色之後,所 呈現的意義與內涵。繼續把這個課程延伸到生活周遭校園環境(或居住環境)各種線索的發現
藉由一系列的課程引導學生發現並思考「美感」是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的,在觀察的過程中探討色彩在生活之中的運用、並且加上質感的不同所產生的變化,再藉由調色與配色的練習將色彩的概念與服裝進行結合,並且在服裝部分加入比例、質感的概念,讓學生在課程之後能重新思考、討論美感在服裝之中所扮演的角色意義。
藉由書腰的設計思考,讓學生學習面積比例的配置關係,並引導探索色彩面積及文字間的空間比例。
以色彩為主軸,透過融入性色彩的實例介紹,理解色彩與環境的關係,並貼製於模擬教室縮小比例的紙板練習。
讓學生在所處的環境中發現所處環境的「美」與「不美」,進而去省思生活中的「美」,哪些是可以自己創造的。
以幾種流行服飾穿搭與比例分析帶入課程,運用學習單及紙片,製作適合自己的理想造型穿搭。
透過比例學習工具,讓學生操作體驗版面配置的比例關係;以「比例的眼光」觀察,進而融入生活運用。
藉由發現生活中合宜比例的物品,重新創作分例物件中的比例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