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物件大排檔

核心概念
  • 發現構成的美感關鍵要素內涵
  • 認識圖文排版中的比例關係如何影響視覺美感,分析普普藝術的元素
  • 利用構成的美感關鍵要素創作一件二方、四方連續的設計紋飾作品
美感知能
  • 運用『構成』的美感關鍵要素設計一件普普風設計紋飾繪製
  • 認識『構成』的美感關鍵要素:對稱的古典美學、平衡的現代美感、主從關係凸顯 焦點、組合決定構成樣貌

課程概述

本課程將從版面編排切入,讓學生了解各個造形風格、造形大小、留白與邊界等等比例關係在版面美感上的重要性。從非常近的距離觀察一個物體會引發思考它是如何製造的,組成它的部分是什麼,以及移動這些部分的機制是什麼?透過選定生活物件局部放入特定方框中(例如:剪刀、可樂、鑰匙、文具等),探討邊界與比例的關係,教師給予一個指定大小的正方形框,讓同學各自準備生活物件,排入框內(可搭配配色等,例如其中一位同學可能準備鑰匙和剪刀,並選擇讓1/3把鑰匙及1/2支剪刀排入框內)製造比例及版面版型設計體驗活動,探索美感構面中比例與構成概念。本課程將讓學生挑戰,如何將一個熟悉的生活物件轉化為圖騰,進而學習具美感的組合造形,繪製專屬美感圖騰紋飾,並理解構成的美感關鍵要素在商業設計(服裝設計、平面設計)上的運用。透過手機拍攝翻轉二方、四方連續的創作,強化學生對於美感構面中的構成運用之經驗,結合普普藝術以日常生活、大眾文化的物件發想,完成一件以比例和構成方面訓練為主的設計紋飾創作。

美感預期成果

希望學生經歷過本次的美感課程,能夠知道關於構成的美感關鍵要素,並且可以從生活中的各種視覺元素發現構成的美感,從歸納分析設計實例中所運用的構成美感要素,進而將此運用在生活中。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在進行構成拍照練習時,需要很有耐心調整並嘗試不同角度,若往後有類似的課程,教師必須思考如何讓繪圖調整步驟簡化,以免學生在繪圖過程中失去耐心,進而影響最後成果呈現。

課程規劃
  • 01
    找尋生活中大眾日常文化的結構

    請學生攜帶一至三件日常用品至課堂上,從非常近的距離觀察一個物體會引發思考它是如何製造的,組成它的部分是什麼,以及移動這些部分的機制是什麼?觀察造形特點是什麼?將這件物品拆解分析結構,並拍出最物件具特色的六個角度。

  • 02
    透過日常物件排版,體驗物件與空間構成比例

    將上週的三件日常生活用品的六個角度照片(共18張)挑選出最喜歡的三張想辦法以該角度排列於方框中,並觀察其比例關係。

  • 03
    了解不良的排放如何帶來觀看困擾並解決

    線條是美感最基本的造形方式,是構成視覺藝術形象的一種基本因素,現在我們必須修正矩形框中的雜亂線條,試著讓畫面看起來舒適。課程中透過東方美學線條局部拆解,探討比例與構成關係。

  • 04
    單位元尺規配色設計

    教師從普普藝術與東方紋飾做色彩舉例(著重於普普藝術日常物件色彩的搭配,以及東方紋飾中線條簡化與色彩的應用)讓學生明白色彩與造型之間的關係,發展出具有美感色彩的設計。

  • 05
    百變萬花筒旋轉實驗

    利用上節課所繪製的單位元進行翻轉測試,嘗試找出鏡射或旋轉後構成的新圖樣,透過點的距離、線的轉折以及幾何面的變化,利用多次套版印刷創造出四方連續萬花筒特效。

  • 06
    絹印布包 / t-shirt製作

    將版印完成的圖案放置於絹印機台上進行印製,製作絹印布包。課程中教師講解絹印原理以及機台操作步驟。

陳芊妤
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教師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