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3 ➤打破視覺先決的慣性感受方式,以「路上觀察學」角度,帶領學生們走訪高雄美術館,透過聽覺來感受環境、搜集環境音,最後透過寫詩創作方式,呈現自己內在的聲音。
2024/06/13 ➤來自新北市石碇高中、教授美術課程的蘇郁涵老師,與輔導老師、國文老師組成課程設計小組,透過議題式閱讀、情緒測量與藝術創作,在認識自己的情緒同時找到情緒的出口。
2024/06/13 ➤以《安妮新聞》第10期〈再也不能增加的生物圖鑑——瀕危物種紅皮書〉作為媒介,透過閱讀的角度與故事的闡述,帶領學生們觀察這些瀕危物種在整個地球上的關係、所處的位置。
2024/06/13 ➤結合智能科與藝能科的跨域教學,以及「微觀尺度」與「巨觀尺度」的轉換,希望能夠帶領國中階段的孩子們感知尺度與生活世界的距離。
2024/06/13 ➤來自高雄林園國小、教授表演藝術課程的許涵宣老師,以「了解自己」、「探索天賦」、「自我檢測」、「開始行動」四個階段來談夢想議題。
2024/06/13 ➤來自花蓮市慈濟大學附屬中學小學部的謝瑞君老師,以《安妮新聞》作為載體,帶領六年級的學生們從美感與跨領域角度來閱讀性別平等議題。
2023/09/28 ➤ 引導學生將美感應用到生活、設計出實用性成品,希望讓美感成為「帶著走」的生活態度,進而達到「共好」的精神。
2023/09/28 ➤ 期待學生將觀察「比例」落實至日常生活,訓練比例之眼的同時也破解迷思,讓美感內化為可以應用的生活方式。
2023/09/28 ➤ 以博物館學的角度,帶領學生實際觀察、踏查南港區的風景,將在地觀察轉化為文創商品,最終成為對生活有感的開端。
2023/09/28 ➤來自中山女中的曉鵑老師,從五感體驗、工具測量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一場理性與感性不斷交織的課程體驗。
2021/10/15 ➤ 從校園內外環境尋找常見的物件或空間元素,除了影像與構圖技術外,也促使學生觀察吸收環境訊息,表現個人詮釋。
2021/11/23 ➤ 讓圖像離開原本質料的意義限制,從材料的質感轉變為視覺的紋理,成為學生拼貼構圖與詮釋敘事的創作素材。
2021/10/13 ➤ 孩子們沈浸在顏色隨四季變幻的自然之中,在製作過程逐漸找出色彩對於自身的意義,展現了他們內心真正的想望。
2021/10/13 ➤ 閉上眼,傾聽心中浮現的海浪聲,你是否還記得僅屬於你的,記憶中家鄉的顏色?
2021/10/13 ➤ 美感教育的過程,「是打破孩子們對於傳統認知的框架,培養孩子們能夠更大膽的實驗與嘗試更多可能」。
2021/10/13 ➤ 出一道小題目,讓學生們將在花花世界中,以現有的簡單材料,製作出最能顯現優雅花朵們的包裝術。
2021/10/13 ➤ 讓孩子瞭解部落過去的生活方式,承襲祖先善用生活中自然媒材的智慧,用傳統方式展現新的可能。
2021/10/13 ➤ 引導學生重新關注自身的生活細節是重要的關鍵,孩子們的無窮潛力正等待著老師放手,讓他們探索世界、展現自我。
2021/10/13 ➤ 結合食物與生活的「野餐課」概念誕生,學生最大的挑戰是得把「點、線、面」等構成概念與食彩搭配得宜。
2021/10/13 ➤ 當學生們放慢腳步,仔細觀察這些自己上學的必經之路時,才意外地發現,他們不曾仔細關注自己周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