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中透過觀察、描繪、紀錄、搜尋樹木成長、開花、結果的樣貌,將記錄影像運用編輯軟體作構成練習編排,加以輸出成信封、明信片,讓學生寫一封致未來的自己加以收藏。
課程以校園觀察切入,以質感與色彩兩元素作為視覺元素併呈拼貼,深入以自然物作為觀察對象進行造形/色彩模仿再創,帶入自然物水彩調色主題挑戰。
所有的造型原點都要從點線面出發,當造型圖樣開始分布後就進入構成、比例、色彩的層面。在不斷探索更新視覺經驗資料庫的過程,引導學生發現圖像元素可以「重複形」出發,而重複形組合中當一方轉換方向,圖形又會呈現截然不同的空間效果。
透過圖樣構成美感、色彩組合、模擬設計,跨領域探索花磚歷史中的巧飾妝點。
以紙燈罩設計為主軸,學習結構、不同材質與美感關係,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著重版面設計,討論字型、比例感並運用於海報設計,強調美感在版面中的重要性。
透過面的剪貼進行建築的拼貼與想像,線條描繪色塊邊緣線,完成城市樣貌的作品。
本學期安排了質感好物、衛生紙籃兩個課程,偏鄉小校學生喜歡有實際的課程內容,純美術的素描、水彩,讓學生養成視覺的基礎,讓學生可以在未來的其他課程設計上多元的應用。
藉由發散的構成練習,學習具美感的組合造型,並完成專屬於自己的石膏芳香掛飾。
讓一塊方巾不只是單純的一塊布料,也兼具美感與功能性,著重設計、搭配與變化。
普普藝術為切入點,以台灣牆面塗鴉藝術作,讓學生理解大眾流行與藝術產物價值。
引導學生觀察國內外和花蓮車站建築造型,經由操作建築物造型組合,以察覺構成的排列秩序、色彩搭配組合和數學比例組合的美感排列與關聯;進而討論建築物與生活環境的美感關係。
讓學生了解花磚工藝的美感,運用構成原則設計花磚杯墊。
以生活出發覺察學校周遭,介紹構成概念並選用合宜色彩進行教室風格收納改造。
從生活材質為探索,實作編織質感組合並透過微觀鏡頭,比較樣貌與一般視角差異。
以把重複多數個的單一單元形如何來構成為主要練習,了解原來美不需要複雜內容。
融合剪紙藝術西方馬蹄斯的作品,欣賞東西不同文化的剪紙特色,刺激學生創造力。
引導學生色彩對比、剪紙的陰陽虛實對比,變化出豐富圖像表現運用的構成關係。
從色票認識校園的自然色和人工色,探索視覺環境,歸納分析代表個人特質的色彩。
構成為各物件的排列組合關係,課程設計以構成感受進行知識點的探索與創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