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玩色構形・風格收納

核心概念
  • 讓學生認識減法設計的概念,基礎色彩知識與配色概念。
  • 讓學生認識基本構成原理後進行立體造型構成探索。
  • 讓學生認識模矩設計的功能特性。
美感知能
  • 建立學生運用「合宜」色彩的能力。
  • 使學生能掌握色彩特性,進行「有意識」的色彩搭配。
  • 使學生能運用不同色彩、尺寸自訂模矩,構成具美感的造型。

課程概說

本課程可分為二階段,第一階段以「生活觀察」出發,延續上學期的環境觀察經驗,以水越設計「變電箱色彩計畫」為題切入,請學生討論思考色彩的「減法設計」,引導其覺察學校周遭令人感到「雜亂」的配色與「合宜」的色彩搭配,再試著進行配色與色彩改造活動。

第二階段先引導學生觀察教室抽屜、櫃子、講桌等物品堆放雜亂處,分組選定進行風格改造的角落。介紹構成的概念,請學生嘗試將同色系物體或是將相同尺度的物件排放一起以建立秩序感,介紹模矩設計的概念,請學生思考、規劃不同物件所適用的不同收納造型。最後以「風格收納」進行提問,請各組規劃該處合宜的收納方式,運用前一節課所發展的不同收納模矩造型,選用合宜的色彩構成「風格收納」提案。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能具備基礎色彩知識與配色概念,觀察不同色彩予人的感覺,掌握不同色彩搭配傳遞的印象與訊息,進行「有意識」的色彩搭配。
  • 學生能嘗試透過色彩與形狀的重構創造空間秩序感,並觀察不同色彩與尺寸的物件於空間中的構成關係。
  • 學生能認識基本構成原理,嘗試採模矩形式進行產品設計,運用不同色彩的自訂模矩形式構成具美感的立體造型。
  • 學生能透過「任務提問」進行系統思考,分組腦力激盪嘗試解決問題;在設計實作中增進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運用色彩傳達欲呈現的風格主題。

教師課後省思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系列課程執行遇到的問題有二處,一是在社區環境改造時,部分組別會「劃錯重點」,專注於繪製社區中的貓、狗等動物,故課堂中需要一再提醒學生本節課的重點並非在「彩繪圖案」,而是社區物件的調整,多數組別經提醒後皆能注意此特點,後續教學時也可以先強調改造標的應以「街道物件」為主,若關注的是社區中的遊蕩動物,也可以適時思考社區中的遊蕩動物有哪些需求或引起哪些問題,以及如何透過空間規劃合理解決。

系列課程另一處問題為學生剛開始進行模矩設計時,容易把設計成品想的太過複雜與困難,會有不知從何著手的情形,故以一個簡單的摺紙造型引導學生,讓學生理解可以從簡單的造型設計開始嘗試,多數學生經引導後皆能進入狀況,後續僅需提醒其注意運用合宜色彩與合宜結構。

未來的教學規劃

雖然每天在學校生活,學校周遭的道路也經過無數次,但多數學生課後都表示很少仔細觀察環境中的問題。透過實際走入校園周遭社區,觀察生活週遭場域,的確能夠引發對環境的「有感」,過程中發現學校附近竟有一廢棄市場,也引發學生不少討論,許多學生在面對社區中的舊建築時往往有「剷平重建」的概念,但若所有的建築都以拆除重建的方式執行,地區也可能失去具有紀念意義的歷史建築,也因此未來預計針對此廢棄市場進一步探討,試著引導學生思考除了「拆除」,如何進行有意義的「再利用」。

可作為課程推廣之參考

系列課程大致可以分成三組課程,一是走入社區探詢、介紹街道物件改造概念、改造社區街道物件,約3-4週6-8節課;二是以色彩和形狀重新排列的方式改造班級空間,1週2節課即可完成;三是選定班級空間改造標的,運用模矩設計的概念進行改造,約4-5週8-10節課可以完成。未來課程推廣可以考量課程時間安排,選用不同的課程組合。

課程規劃
  • 01
    觀察生活環境中的不同顏色,運用APP或線上色彩網站找出環境中的主要色彩。

    1.請學生事先拍攝蒐集校園周遭環境的照片。
    2.介紹IMAGE COLOR SUMMARIZER網站,引導學生拍攝或上傳環境照片,分析最主要的5個色彩與所佔比例。
    3.引導學生觀察環境色彩分析結果,討論怎樣的配色令人感到舒服合宜,怎樣的配色令人感到雜亂或是具有壓力。

  • 02
    帶領學生實際走入校園周遭社區,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週遭場域,引發對環境的「有感」。

    1.帶領學生實際走入校園周遭社區,引導學生觀察校園周遭街道場景中的各種色彩。
    2.以「遇見最好的風景」與「最讓人無法忍受的景象」提問,請學生分組以「街道景象」為主拍攝畫面。

  • 03
    讓學生由討論變電箱色彩的「減法設計」切入,進一步觀察生活環境中的不同色彩搭配,分析環境中令人感到「雜亂」的配色與「合宜」的配色。

    1.以「變電箱色彩改造計畫」為例,請學生討論為什麼相較於「鮮豔」的插畫配色,設計師認為改為「中性灰色調」的電箱在城市空間中更具美感?
    2.請學生觀察前一節課所拍攝的景象,討論街道上「雜亂」或「合宜」的色彩。
    3.請學生分組選擇一處街道場景,討論應重置規劃的街道物件。

  • 04
    使學生能掌握色彩與構成特性,進行「有意識」的重組與搭配。

    1.教師協助印出學生所選擇的街道物件場景。
    2.引導學生分組模擬改造街道物件色彩與構成。
    3.學生可使用教師提供之100色粉彩紙或自行調色改造。

  • 05
    讓學生能觀察不同色彩與尺度的物件於空間中的構成關係。

    1.請學生接續先前觀察街道的經驗,分組觀察教室抽屜、櫃子、講桌等空間的物品,選定最想改造的一處拍攝照片。
    2.接續色彩搭配經驗,請學生思考如何依據色彩、大小重新排列,建立秩序感。
    3.分組討論並動手排列,對比排列前後的照片,感受另一種構成的「威力」。

  • 06
    讓學生認識產品模矩設計的功能特性。

    1.介紹模矩形式的組合多樣性、整合效用與機能性。
    2.引導學生聚焦於教室各處的文具、書籍、考卷、紙張收納,測量各式物品尺寸。
    3.請學生分組思考,怎樣的模矩形式適合收納這些物品呢?

  • 07
    引導學生探索模矩設計與立體構成之間的關係。

    1.接續前二節課的構成與測量活動經驗,請全班同學共同討論出收納物件合適的模矩形式與尺寸。
    2.引導學生思考不同收納物件的構成效果,針對至少3個不同尺度的標的物品,按全班討論出來的模矩形式設計收納物件造型。

  • 08
    透過「任務提問」培養學生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1.以「風格收納」提問,引導學生接續前一節課的造型設計,分組討論,思考適合教室色彩的「風格主題」。
    2.選取合宜的色彩,使用適合的材料或以現成物改造製作收納物件。

  • 09
    讓學生能觀察不同色彩與尺寸的物件於空間中的構成關係。建立學生運用不同色彩、尺寸的模矩構成具美感的造型之能力。

    1.接續前一節課的成果繼續製作完成收納物件。
    2.引導學生分組嘗試將收納物件放置於教室各處並置入物品觀察色彩與造型構成的美感。
    3.思考模矩形式的收納物件構成效果是否符合「風格主題」並進行改良。
    4.請各組針對收納物件的牢固性再加強。

  • 10
    增進學生的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並透過設計實作讓學生掌握運用色彩與他人溝通互動的能力。

    1.分組發表收納物件的「風格主題」與作品成果。
    2.引導各組將不同的收納物件置於教室各個角落。
    3.請全班共同觀察並給予該組成員回饋。
    4.最後,請全班共同思考,如果要建立教室整體的美感,可以使用哪些色彩的收納物件,讓整體視覺更好看?
    5.將全班共同討論選取出的收納物件選定位置擺放陳列,作為日後使用。

江沛航
中山學校財團法人高雄市中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教師

任教於中山學校財團法人高雄市中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