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為「光影隨形」,藉由美的形式原理認識─反覆、漸層、對稱、調和、對比等。
「折」、「切」是在紙張造型時,常用的加工方法。本課程希望藉由藉由「折」與「切」探索紙張造型的多元表現,並以耐壓、美觀的「紙房子」最為終極表現。
「折」、「切」用紙材造型中的重要技法。本課程希望藉由藉由「折」與「切」探索紙張造型的多元表現,並結合紙張的「切」與「折」產生一個有光影效果的燈罩。
從美的十大原則帶入構成構面,讓七年級學生討論他們日常最愛的-零食,藉由觀察各式各樣不同形狀的零食去做一個畫面的構成。九年級則結合不凋花,創作屬於自己的畢業祝福花圈。
以美的形式原理─反覆、對稱分析美感來源─秩序感,設計符合在地特色色彩的花布袋,與地方特色連結,進行環境的搭配與和諧簡潔。
了解花磚的歷史由來,構圖設計的原理、組合、排列方式,進一步帶領學生觀察本校具有歷史特色的人文與環境 。引導學學生利用和諧與衝突的色彩性質,彩繪具有校園特色的花磚。
希望學生能理解設計具有功能性,能對地球永續經營產生影響力,透由生活的探索與發現,觀察與創造海的形態與模擬想像,從色彩與質感的模擬、平面構成、立體構成,進而實際操作應用於生活設計。
希望學生能理解設計具有功能性,能對地球永續經營產生影響力,透由生活的探索與發現,觀察與創造海的形態與模擬想像,從色彩與質感的模擬、平面構成、立體構成,進而實際操作應用於生活設計。
以認識傳統文化的紋樣與圖示,理解圖樣中色彩與圖案的代表意義與文化底蘊,並從中內化人文關懷與環境尊重的課程議題。
認識臺灣天然染與纖維工藝為主,透過在地取材,製造植物原色染線絲塊材。帶入色彩比例與畫面構成中的應用,觀察天空的色彩變化並將織物構成帶入。
以拓印、複寫收集質感,同時也以黑白攝影的方式蒐集質感,再以雷射列印或影印機列印出黑白灰各式材質底紋,藉用質感底紋的堆疊與排列,進圖像的拼貼。
由點的形式、空間構成、設計作品,認識點的設計概念與美的形式。以永生繡球花為點構成的素材,摺製好的葉面組成空間層次,結合線立體花架的支撐,設計母親節的花藝小禮。
從拓印的質感紋理發現其特質,並引發相關的質感聯想。結合圖像文字與動靜構成的塊面,製作藍晒遮罩並印於袋子上,藉此感受質感整合構成框架之美。
透過排列組合練習,體驗構成的分割邏輯與主從關係,並運用二方與四方連續概念,將簡化的校園植物圖樣設計,進行復活節彩蛋創作。
藉由校園沙龍的展覽形式,讓學生透過自身的發現及作品的呈現,去關注校園環境給予重視。
透過紙(箱),這個便利的材料,讓學生玩組裝,展現其不同特性,讓學生體驗構造!
透過課程活動引導,重新看待生活周遭環境、自然界中的色彩、形態、質感等基本設計要素,用手、用心及五官感覺感受日常生活裡設計的美好。
透過課程活動引導,重新看待生活周遭環境、自然界中的色彩、形態、質感等基本設計要素,用手、用心及五官感覺感受日常生活裡設計的美好。
對台灣早期的染坊、縫紮技法的認識,喚起學生對藝術文化有感知,增進學生對地方異聞的興趣。
透過漆藝美學的探討,拉近學生對家鄉美學技藝產生共鳴並發現漆藝在生活中的美感以及美學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