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以不同的「質感」作出適當的「構成」。從生活中很常使用的各式材質為探索範圍,其中以「摸得到」、「看得到」為單元小實驗。不同的材質摸起來有什麼樣觸感、看起來又是如何?其次,經過壓、拉、撐、切、揉、加熱、濕乾等手法,使同一材質呈現不同的質感變化。
而在綜合習作中以編織(自由織法)的方式將前幾堂課所實驗的質感編織成一構成面,約十公分平方作品,透過實作的編織體驗質感的組合。最後讓孩子先透過微觀鏡頭,來發現杯墊材質,微觀後的樣貌與一般視角看到的杯墊樣貌有何差異?
感受在生活中不同質感搭配的合宜性。
美感預期成果
- 了解材質功能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 能在實作中發現材質與器皿平常觀看距離與微觀的肌理紋路差異。肉眼所見的質感紋理與 透過微焦鏡頭所看到的細部紋理會有很不一樣的視覺。
- 能嘗試利用不同的手法改變的原有材質感覺,嘗試不同材質之間的組合,編織成搭配合宜質感的構成。
教師課後省思
質感板是將同一種材質以不同的形塑方式,呈現出不同質感在十公分見方的黑色珍珠板上。因為有要求學生在畫面呈現上需有美感,以及思考如何黏貼物品在板子上而不要看到膠痕,保持畫面的乾淨度。因為畫面很乾淨,所以只要再稍加一點造型設計,就可以展現出一種簡單的美感。單看一個質感板都像是一個小型作品,效果超乎我預期的好。而且,展出集結整理學生的質感板,學生可以從各種質感板的呈現,得到創作時材料的處理的想像。
最後作品是以文字轉換而成的抽象主題作品,先解構材質再建構的質感意象傳達,由實物組合畫面,半立體的呈現,對於習慣寫實具象的學生而言,抽象表現的方式,讓他們體驗到前所未有的創作感受。
-
01第一節 生活中的材質
學習單 1:觀察生活中各式樣的材質,重新去感受視覺與觸摸不同的感受。
實作:觀察與描述。從肌理、觸感、看、去觀察與描述材質的特性及功能。 -
02第二節 改變質感
實驗任務:以不同手法:揉、切、捲、折……等來實驗材質,試著改變材質本身的感覺。
質感方塊:將實驗出來的質感有美感的貼在10X10方塊上。 -
03第三節 編織基礎教學
井字編織法教學與練習
-
04第四節 材質編織
課程重點:利用前三節課的器皿與材質進行自由織。在編織 過程中,需要提醒學生檢視材質之間的搭配。
實作:先自行選擇一種長條材質做為經線(如塑膠繩、麻繩、毛線……),將經線繞在預先裁好的紙板上,每條經線的間隔 距離自由設定,也可以中途更換不同材質的經線。 -
05第五節 材質編織
課程重點:利用前三節課的器皿與材質進行自由織。在編織 過程中,需要提醒學生檢視材質之間的搭配,並且不斷的與器皿材質做比對。
實作:自行選取適合的材質做為緯線(如紙條、布類、鋁線……等),將緯線穿插在經線上下,每條緯線的間隔距離盡量縝 密,也可以中途更換不同材質的經線,穿插的邏輯自由運用。 -
06第六節 微焦觀察
任務 1:將編織的墊子,透過微焦鏡頭、手機拍照,選擇最能凸顯材質美的位置,以螢幕擷圖讓教師進行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