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熱門閱讀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標籤 關鍵字 #色彩

大海帶來的禮物

從觀察環境延伸到色彩的感知,細微地剖析海洋的色彩,除了在光線下自然的色彩變化,也從人 文 的角度切入去探討, 認識在地藝術工作者如何進行自然媒材創作 藉由學生自行蒐集自然素材以及顏料與複合媒材的運用,將篩選過的漂流木重新組織,自製畫框並賦予色彩 ,讓海洋帶來的 自然素材與自己規劃的色彩構成一幅風景畫。

睡美人-手捻線質感練習

藉由線材的認識到傳統線材取得不易,認識到香蕉絲、苧麻、竹、月桃等材質取得方式不同,也藉由觸摸來了解傳統自然材質質感。在課堂中也安排手紡錘製作,簡易的木棍以及圓形木棍就可以製成,學習自製紡紗工具,讓學生了解線材的製作過程,也藉由太魯閣族人這樣的織布記憶方式,學生在手捻線的同時,將對於他們的色彩故事紡入線材當中。

玩美族藝

仔細觀察原住民各族群服飾文化色彩,引導學生認識色彩在畫面佔的大小比例,提供不同的明暗、深淺色彩材料,讓學生覺知色彩與美感關係,運用在設計作品,透過有秩序的排列組合呈現視覺美感。

老物件新靈魂

從檢視物品的過程中也同時認識,物品本⾝的結構、構造、材質,共組產⽣的機能性,進⽽學習,以步驟化呈現,重新設計組裝的能⼒。透過此再⽣⼯程的課程(修復或賦予新功能),讓舊物品有再⽣靈魂。

里山調色盤

本課程設計以「里山的色彩」為教學核心,由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的專家進行整學年的里山課程,本學期希望帶領學生探索在地色彩的多樣性,引導學生探索天然色彩在生活中的應用。

食尚自然風

本課程搭配七年級美術課程單元欲進行調色與配色練習,利用對生活環境中色彩的觀察,練習明度與彩度的練習,向大自然學習調色及配色的概念。課程中有活動、實地採集、實作、講述、討論與引導,希望多方面能讓學生增加配色與擺盤的綜合美感思考。

110-1 色彩課程

以藝術家的畫作帶入質感的探索,將藝術家的作品部分挖空,請學生以校園環境的材料作為搭配的媒材,嘗試在顏色之外融入質感的考量並能運用色彩、質感的變化,與生活環境產生對話。

彩色玻璃花窗

本課程以光中的色彩配置與疊加練習做為課程核心,除了讓學生真實看見顏色外,也讓學生從自身的文具用品及教室裡物品的色彩,進而發現生活中經常使用的顏色。

花磚吐司上菜了!

藉由探索生活中的花磚,培養與發掘學生生活中美感與探索的能力。此次課程讓學生用吐司代替之前課程的杯墊,將花磚的構成原理運用於食材上,把吐司作為磚底、食材作為花色,打造出花磚風格的吐司擺盤設計。

顏值餐具

本課程以「構成」為主,讓學生能思考如何透過餐具設計構成的圖形,來營造適合場景的合宜形式,在餐盤與上規畫出具有美感的構成與圖形,自行創造屬於自己的圖案構成表達在餐具上。

藝起來玩色

從「基礎色彩學」談起,與學生討論色彩於生活中和使用上的重要性。至校園中指定角落進行勘查,選擇出相應色卡之色,並進行主色的調色練習。 再延續主色調,小組進行討論並挑選合宜的配色,嘗試為校園角落搭配不同色彩,並於最後進行校園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