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設計以「里山的色彩」為教學核心,源自於日本的漢字「里山」,日語發音為「Sa-To-Ya-Ma」。「Sato」是「里」,「Yama」是「山」。「里山」指的是包含住家、村落、耕地、池塘、溪流與山丘等地景範圍。學生在七年級的校訂課程已由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的專家進行整學年的里山課程,本學期希望帶領學生探索在地色彩的多樣性,引導學生探索天然色彩在生活中的應用。利用在地自然素材,如:植物(花、果、葉、根、莖)等進行一系列色彩的探索及應用。
讓學生從植物採集、槌染過程中發現色彩,觀察並比較植物色素在添加不同媒染劑的布料上呈現的色彩變化。以植物染方式製做「彩色蛋色票」,讓浸泡時間長短呈現不同彩度的色階,體驗不同色階變化的水煮蛋,部分染材能將植物的色素染至蛋殼上,形成獨特的圖像與色彩,讓餐桌多一道美味營養且美麗的料理。有了植物染的基礎,進一步讓學生將白色的「風呂敷巾」染出喜歡的色系,最後試著將帶有里山色彩的風呂敷巾應用在生活中,用來包裹餐盒及生活物品,並分享美感體驗心得。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能欣賞在地色彩之美,認識生活圈(校園)常見植物,從採集、敲拓、提煉染液到透過不同技法,染出變化豐富的天然色彩,了解在地染材、香草植物及其應用,從飲食到生活家居,明白天然染的優點,建立環境永續利用觀念。
- 學生能透過不同媒染劑調配出合宜的色彩變化,觀察天然色素、金屬離子、空氣的結合所產生的色彩變化,欣賞色彩漸層與融合之美,在生活中能減少使用人工色素、人工香料、化學染料、塑膠袋等,建立友善環境概念。
- 學生能欣賞同儕的創作,落實美感生活化、生活美感化。
教師課後省思
本學期以里山的色彩及其應用為課程設計的核心,同時推廣植物染色及減塑的環保永續概念,從學生實作中帶領學生認識校園植物及認識季節色彩的變化,或許在色彩部分會受限於纖維布料或染材植物的季節性,但在製作過程中學生能了解天然染色的過程及色彩週期如自然循環,透過長時間淬練與手作過程,其價值及色彩感知的重要性,非快速但汙染性高的化學合成染料可比擬。
學生在分組過程中,共同學習團隊合作,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從分工中學會溝通與協調,從分享中學會傾聽與說話技巧。本學期增加學習單的寫作時間與分享,讓學生學習後設認知與做筆記的習慣,同時能欣賞同儕的筆記、心得與作品,進而發現自己的優點與待改進的地方,最重要的是肯定並欣賞自己創作作品的獨一無二。
六小時的美感教育課程,學生從理解事物與事物間的關係開始,經由實驗、調查、創作與發表,培育了孩子的觀察、分析、討論以及分享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打開眼睛看見生活中環境的美好、並省思自我性格。
-
01「敲敲」留下植物最美的一刻 (2堂課)
1.事先請學生採集住家附近不同顏色、造型的植物(每種至少2片) ,分享來自里山(山區、溪邊、住家、公園等)的花、葉。 2.不同的色彩組成了豐富的植物語彙,彷彿大自然的四季寫真。請學生用一句話描述找到的植物色彩,可以是具體客觀的,也可以是抽象主觀描述。 3.將採集的植物(一式兩份)分別放在泡過不同媒染劑(鋁媒染、鐵媒染)的提花布上,思考植物擺放的位置及色彩配置。在布與植物的上、下分別墊塑膠袋,以免多餘汁液沾染地板及布料。 4.使用橡膠槌依序敲出植物的形態及色彩,有些葉面為紙質(表面粗糙帶有絨毛),建議葉脈朝布面較易敲出清楚的形狀; 有些葉面是革質(葉面厚且光臘) ,建議對折布槌染或敲搥力道放輕。 媒染布\t明礬媒染\t鐵媒染 成品照\t ★比較相同的植物,在不同媒染劑的緹花布上槌染,有什麼色彩變化? 5.清除布上槌好的植物,將作品晾曬在陰涼處。
-
02植感彩蛋(2堂課)
【美感概念引導】 認識「相同的色調」概念,相同的色調可以將複雜的元素單純化,色彩表現具有彩度及明度的變化。透過煮染及浸泡的過程將植物的色素轉移到白色蛋殼,同色系的彩蛋可排列成色票 。 1.每位學生發5顆白色洗選蛋,將校園採集的植物(海金沙、兔腳蕨、百香萬壽菊、地瓜葉、瑪格麗特、雞爪桑……等)用絲襪包覆雞蛋,以棉線固定,縫上姓名牌,方便辨識作者。 2.分組放入不同染材的鍋中(染材均為可食用植物或中藥材) ,冷水放入蛋,待全滾後轉小火,約10分鐘熄火,悶5-10分鐘,先取出1顆彩蛋冷卻後拆開。在每節下課取出一顆彩蛋。最後一顆泡在染液中放入冰箱冷藏,隔日取出。 ★冷藏可保鮮5天左右,需儘早食用完畢。 ★染材列表: 黃色系\t紅色系\t紫灰色系\t藍色系\t綠色系 梔子\t蘇木\t樹葡萄\t紫高麗\t香蘭葉 3.請學生在學習單記錄染色過程及浸泡不同時間的「植物染-色票蛋」的顏色變化,下堂課分享創作過程及心得(蛋殼可帶來)。 染後取出 泡1小時 泡2小時 泡3小時 泡1天
-
03里山調色盤學習分享
1-1 分享植物槌染作品,描述製作心得與發現。 1-2 試著比較看看: (1)經過長時間與空氣接觸(氧化),植物色彩是否有所改變?有沒有轉色的植物?是什麼因素(葉綠素、花青素、單寧)造成? (2)同樣的植物在不同媒染布有何表現?比較喜歡哪一種?試著說明喜歡的原因。 2-1 分享「植染彩蛋」學習單,簡單描述製作心得與發現。 2-2 動動腦: (1)影響「植物染」雞蛋色彩顏色變化的因素為何? (2)這次體驗是否滿意?請說明原因或改進方式。 (3)請說明彩色的植物染蛋和白色水煮蛋有何不同之處(視覺、嗅覺、味覺)? (4)色彩的改變是否影響感官知能?例如:影響食慾、擺盤方式、餐桌佈置……等。
-
04里山植物染 (4堂課)
【美感概念引導】 認識「在地的色彩」概念,自然環境條件與生活需求會影響人對顏色的認知,在地的那些植物是染色植物?利用哪些部分染色?讓學生透過在地染料植物的認識與實際應用,搭配不同媒染劑,染出一條代表自我個性化色彩的風呂敷巾。 【第一堂】布料精煉及洗晒。 【第二堂】染前處理-學生分組處理染材。 (1)採集校園的生葉:撿拾福木的落葉,清洗乾淨並切碎備用。生葉重量與布重量比約3:1。 (2)乾材:蘇木、墨水樹心剪細。 【第三、四堂】 1.調媒染劑:明礬、醋酸銅、醋酸鐵的重量約布重的5%,加入水中,水的比例(浴比約布重40倍)以能蓋過布即可。 2.認識基礎綁紮技法:使用橡皮筋或棉線固定,教師示範雲紋、蜘蛛絞、折疊方式等技法。 3.將綁好的布料浸泡「草木濃染劑」直到濕透,擰乾後放進鍋中進行植物染。 ★染材介紹: 黃色\t橙色\t紅色\t藍色\t紫色\t綠色 福木\t胭脂籽\t蘇木\t墨水 樹心 (銅媒)\t墨水樹心(鐵媒)\t墨水樹心(銅媒) +福木 4.加熱煮滾後轉小火持溫15-20分鐘,煮染過程中需不斷地攪拌布料,避免讓布料碰到高溫的鍋壁及鍋底。 ★染間媒染 從鍋中取出染布,待冷卻後擰乾,浸泡媒染劑約5-10分鐘,顏色達到喜歡的程度就可取出,可局部媒染或改變綁染位置。染後想讓顏色加深,需漂洗多餘媒染劑後擰乾,再放入染鍋內進行複染。只喜歡單色效果的可在進行媒染後皂洗、晾曬。 ★多色套染 第一層顏色染好後漂洗多餘媒染劑,可增加或減少綁紮的位置,放入第二色的染鍋中煮染(時間依自己喜好決定),煮好取出染布,冷卻後擰乾,浸泡媒染劑直到顏色是自己喜歡的程度,取出皂洗、晾曬。 5.將染色的樣布(名牌標籤)貼在里山植物染學習單,並將植物染過程及心得記錄下來。
-
05里山必備-三角防蟲香氛/紓壓好眠包 (3堂課)
集集鎮鄰近山區,夏日蚊蟲多,因此將之前做好的植物槌染布,加上校園香草植物曬成的乾燥花、葉,以及中藥行買的漢方藥材,經後製加工做成除蚊包或紓壓香氛包。 1.槌染布的植物圖案表面塗蝶古巴特面漆,減少植物色素與空氣接觸。正面用熱消筆依版型(短邊和長邊比為1:2的長方形,外加縫份1公分)畫線。配合植物染的色彩,選擇餐巾紙的圖案用蝶古巴特膠黏貼在布上。依版型剪下布料形狀。 2.布料翻到背面,側邊沿著邊緣貼水性雙面膠(6mm) 固定布料。沿記號線使用回針縫縫完2個邊,完成ㄇ字型口袋。縫完將布翻到正面。 3. 將薄荷葉、艾草、百里香、迷迭香、薰衣草、陳皮、艾草、藿香、紫蘇葉、白芷、石菖蒲…等香料放入縫好的布中,香氛比例可依個人喜好調整。 4.用藏針縫將開口處縫合,縫到最後3針時放入段染棉繩及琉璃珠(依個人喜歡的長度對折打結),結眼線頭放入袋中,將最後3針補上即完成香包。 孔雀之珠Kurakurau\t織工之珠 Palic\t土地之珠Cadacadaqan \t \t 象徵相聚時的纏綿情誼以及愛情的美好。\t象徵貞潔、編織技藝高超。\t象徵擁有地權財富、良田萬頃。 ★參考資料來源http://www.shute.kh.edu.tw/~a99368/left/3-1.htm 5.學生分享創作的感想。
-
06里山綠包裝(2堂課)
【第一堂課】 1.請學生分享經過了2週的時間,風呂敷巾的植物染色是否產生變化?想想看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2.請學生用染好的「風呂敷巾」將午餐餐盒包裝起來,設計一個方便攜帶、不易散開且兼具美感的提袋,拍照記錄過程。 3.成品展示並說明設計理念。 【第二堂課】 1.觀看風呂敷巾的包裝設計影片 (1)分收包(一分鐘完成包裝設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YvSPv2aE1Q (2)精緻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tbLlu5guIw 2.再做一次試試看,完成一個更具美感的餐帶提包,成品展示並比較前、後創作的差異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