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課程中體認更多創意擺盤及食尚風格,發現具美感「構成」的餐桌上風景,了解擺盤亦是種生活、設計、知識與樂趣。
本課程以體驗天然設色與應用為主,經由茶文化的認識,從不同品種的茶,理解多元的在地色彩與對生活環境共生永續的理念。
從台灣城市生活環境影像嘗試初步色彩觀察,以 APP 進行數位式色彩擷取分析。對色彩有基本概念後,製作成聖誕花圈。
透過東西方冬季節慶的認識,找到節慶的色彩印象特性,色彩構成的原理運用適合的物件綜合搭配進行布置。
透過本次課程的引導,讓學生學習材料的運用及造型,對於家鄉的特產特色能呈現不同於認知的美感表現。
在自畫像裡,表現這一季的內在色彩。既感性又理性中面對自己真實的特質,實驗性與色彩美感的自我展現。
本課程設計以「色彩」為教學核心主軸,課程藉由生活經驗中所接觸食物色彩經驗,引導學生觀察探索豐富的食彩、營養與化學知識。
運用拼圖的方式實驗「花磚」主題,除了一般手繪之外,亦融入電腦繪圖、噴墨印表機、雷雕機等多種科技方式加以實驗。
本課程結合「美好生活目標」(Good Life Goals)、「生活所需五大要素」,以素養導向,設計4項永續美感創作。
藉由環境中的色彩隱身術、植物色彩分析等學習活動,通過模擬再現的過程理解色彩,完成合目的性的色彩處理。
藉由觀察生活中的不同光線所代表的不同文化意涵,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光線色彩、文化」在生活中的影響。
觀察生活周遭的點、線、面形式與構成作為設計的靈感,並配合環保、永續發展議題,用輕黏土捏塑廢棄瓶身並以點線面彩繪紋飾。
從台灣傳統花和學校周邊地磚鋪面圖案開始,引導圖案構成讓學生覺察其中的秩序美。排列出屬於在地的色彩意象與構成美感 。
課程設計以美感構面的「色彩」為教學核心主軸,介紹台灣各原住民文化特色。以台東在地原住民卑南、阿美及達悟族為主,從原住民傳統服飾中,介紹傳統服飾的小飾物件色彩搭配,如何產生美感感受。從顏色素材中,延伸到色彩搭配的美感形式運用。讓學生運用原住民文化,結合當地文化色彩,設計製作出作品。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色彩 出版者|教育部 發行
總是以短暫的保固期看待用品的現代,與過去一生一世的謹慎期待,來自於一種生活態度,也讓工藝能傳承至今。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種物件,小至一把美工刀,大至一棟建築物,都是由許多不同材質、功能的部件所組成的整體,這些部件本身,以及各個部件之間的組合方式,都是構造討論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