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以色彩構面為主,讓學生進行校園植物色彩的分析與歸納,建構校園植物分區色彩圖表,並結合跨域的理念--讓孩子做植物葉片的「濾紙色層分析實驗」,學生利用酒精以同心圓方式分析葉子不同物質擴散的速度,觀察所呈現出來的植物本身物質之色層。
透過色料中的玩色搭配-(流體畫創作)增進配色美感與色彩感知,期望學生從認識顏色到探索自我色彩後能在其他藝術設計中加以應用-延伸課程以高三備審資料設計為題,以及未來新課綱之學習歷程檔案之版面色彩搭配,讓學生能在設計或是創作中發揮色彩搭配與美感應用。
透過對於家鄉色彩的採集,希望學生關注自然環境外,更能去接觸人文景觀像是廟宇、日治時期保留的建築、特色小吃名產...等,期許學生在探索這些內容時,感知家鄉色彩的豐富變化,更能珍愛自己的家鄉,宜蘭遊子對家鄉的記憶是顏色、是味道、是一輩子的感受,希望在他們還小的時候,在這忙碌社會求快的時候,他們可以慢下來感受。
色彩是我們對美感的第一印象,人們每天都生活在許多色彩之中,但卻很少停下來認真觀察色彩配置與其色彩相互間的關係;本次課程以觀察遊覽車色彩配置、及「都市酵母」團隊於「台北設計之都」所企劃的「變電箱改造計畫」之影片為引導,並使用日本色研PCCS之「129a色票配色卡」為學習工具,以小組合作之學習模式,探索校園建築、植栽等色彩配置呈現。
本次課程以花磚為主題,從基本的塊面分割練習開始,到單位形、二方/四方連續的實作
分組活動討論與個別作品完成,進行構成美感的單一重複、秩序構成、漸變韻律的組合
本課程以手繪印花圖樣進行實驗,期望透過手繪印花設計讓學生探索與嘗試應用秩序構成
課程引導學生透過著手設計一份個人化摺頁小書為主題,將所色彩學與美感體驗課程透過實作化為作品。
從最貼近生活的食事,感受構成中的組合方式能決定構成樣貌
藉解構書籍,讓視覺上的「色彩」與「構成」結合成花色的探討
從色彩收集到建築再現,建立學生對地圖的另一種創作方式。
本教學單元設計以校園照片為起點,引導學生觀察校園環境色彩。
課程設計以「色彩」構面為教學核心主軸,從學校教室空間觀察分析色彩的運用,透過尋找昆蟲的色彩遊戲,覺查環境中的色彩分布。並透過自己的觀察與調色技巧,讓這些動物融合在學校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進行教室環境色彩的觀察與「色彩改造提案設計」,透過減法設計思考,實驗教室色彩及秩序感,調整合宜而美的教室情境,滾動式的修正討論並進行分組動手做的歷程。
本次的課程以台東特色的帆布袋伴手禮為主要構想,運用塑膠帆布固有圖紋配色,讓學生以帆布去構成出家鄉風景,創作出個人的隨身筆袋。
讓學生欣賞台灣常見樹種的紋理,藉由視覺、觸覺、嗅覺感官的接觸體驗,更清楚台灣木種的紋理特性。再以藝術家蒙德里安的作品帶入,欣賞基本的元素創作(直線、直角、三原色)組成抽象畫面,藉其代表作「線與色彩的構成」去欣賞畫面中色彩與充滿輕快和諧的節奏感。最後讓學生嘗試用台灣木種所製成的木片,以木紋作色彩,裁製成幾何形,構成出學生與台灣原木的木節奏。
運用美感構成,對於漸層、對稱、均衡、韻律...等美的形式的講述、引導及討論,讓學生透過生活中周圍的事物,去感知美的形式原則,並將這些形式原則運用彩繪,表現在各種不同的水果形象之中。
透過結構挑戰-堆疊活動、結構美感與結構力學知能介紹,讓學生對於美感構面中的結構有初步概念。而後半段課程,請學生將挑戰中學習到的結構技巧,設計並堆疊出符合結構美的個人創作。
以「生活中的色彩」為主軸,帶領學生探討色彩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以簡易的水彩工具練習調色與平塗技法,同時學習色塊構成與色彩搭配等相關知識,最後將所學相關知識與技能轉化成點綴生活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