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從觀察環境延伸到色彩的感知,細微地剖析海洋的色彩,除了在光線下自然的色彩變化,也從人 文 的角度切入去探討, 認識在地藝術工作者如何進行自然媒材創作 藉由學生自行蒐集自然素材以及顏料與複合媒材的運用,將篩選過的漂流木重新組織,自製畫框並賦予色彩 ,讓海洋帶來的 自然素材與自己規劃的色彩構成一幅風景畫。
美感預期成果
1. 觀察 周遭環境, 去蒐集、分析、整理色彩對環境的影響。
2. 運用自己能 取得的材料進行藝術創作,從中學習畫面構成與複合媒材的使用。
3. 透過校外教學讓學生深刻體驗環境帶給感官的各種感受。
4. 從活動中反思人類活動帶給環境的影響,並且思考如何將美感帶入環境 。
教師課後省思
1.學生對於媒材使用並不是這麼靈活,往往侷限於以繪畫方式進行創作,因
此在使用課程中的教學材料非常受限,經過幾次失敗的過程中,慢慢學會
解決問題的方法。
2. 蒐集海洋廢棄物材料時,學生無法全面理解海廢的「時間感」,甚至使用
現有回收物取代,造成作品畫面不夠協調的狀態。
3.課程實施於美術班,學生對於色彩、線條的感知力較普通班學生更為敏
銳,假設課程於普通班實施,應增加基礎色彩、構成的課堂節數。
-
01第一堂
介紹大地藝術與在地藝術文化活動 ,鼓勵學生參與或蒐集國內外相關藝術創作 。請學生書寫對於海洋的各種印象,並且延伸到色彩的想像。
-
02第二堂
學生依據對於「海 」 的色彩描述,使用剪刀裁剪出有機或幾何色塊,黏貼於 15* 15 cm 白玉卡紙
-
03第三堂
安排校外教學活動至鄰近學校的濱海公園。引導學生進行 海岸觀察與蒐集 20 公分以下的漂流木細樹枝。
-
04第四堂
詳細記錄觀察到的色彩,描述感官所體驗到的感受。
-
05第五堂
引導學生進行畫面構成,先在學習單上設定畫框尺寸以不超過 1 5 公分為準,再依據漂流木的線條規劃排列。
-
06第六堂
初步修整、打磨漂流木樹枝並收納完整以利下次課程進行。
-
07第七堂
完成畫框的組合。選擇毛線的顏色,根據材料的寬與長安排毛線纏繞的範圍,讓毛線的色彩與木材的自然顏色能互相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