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110-1 色彩課程

核心概念
  • 色彩的選擇在生活中的影響
  • 質感的變化在生活中對視覺美感上的影響
美感技術
  • 色彩與質感的搭配應用
  • 紙張質感的塑造

課程概說

以藝術家的畫作帶入質感的探索,將藝術家的作品部分挖空,請學生以校園環境的材料作為搭配的媒材,嘗試在顏色之外融入質感的考量並能運用色彩、質感的變化,與生活環境產生對話。
讓學生逐步了解質感與質感的變化,初步先以簡單的紙材透過剪、捲、揉、撕⋯⋯等方式,構成不同的質感面貌呈現,接著以熟悉的校園環境照片挖空,學生透過分組方式討論紙材的選擇(宣紙、瓦楞紙、圖畫紙、描圖紙⋯⋯等)與顏色的運用並加入不同的手法層次拼貼,達成與挖空的校園環境圖片相互搭配映襯的效果!

美感預期成果

以藝術家作品的填空做為開端,找尋合適色彩與質感與畫作相襯,讓學生可以動手操作顏色的配置,找到合適的呈現方式,經由手的操作,來呈現色彩與畫作圖片的協調性,融入周遭環境,以校園生活為創作素材,將生活環境中以填空方式,讓學生搜集尋找適合的質感、色彩填入,旨在讓學生透過操作的方式,對於生活環境中的質感與顏色能夠更有所感!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對於質感構面相對於色彩顯得非常陌生,因此在一開始的引導花費了許多時間,在藝術家畫作與校園環境的質感色彩搭配時,或許因為可以離開教室到戶外上課,學生顯得興致高昂,但可以發現在透過圖片與實際運用操作下,學生其實對於質感與色彩是比較能夠理解的,因此在未來如果同樣遇到較為抽象的構面或是概念時,可以轉換能落實於生活層面操作的方式,反而更能讓學生較能找到容易切入理解的層面!

另外學期末後反思自己的課程,發現大多於小組討論,若能於整個課程結束後,再多一節課的時間,好好統整全班同學的作品,加以引導討論,相信應該會對整個課程的收尾會有更好的收穫。

課程規劃
  • 01
    了解紙張特性與紙張可以呈現出的不同質感

    以提問方式引導學生思考紙張材質在使用上的差異,並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由紙張構成,讓學生由日常生活出發,去檢視自己忽略習以為常的使用習慣。

  • 02
    變化同一種紙張的質感

    選擇白紙為基底媒材,運用戳、揉、摺、捏、轉⋯⋯等不同方式製作出不同質感的紙材並將其貼於講義上,填入質感的形容詞,使學生對於質感的觸覺有更深入的體會。

  • 03
    畫作填空,找出適合的質感圖面

    以六張藝術作品引導學生發現質感上的差異,並由各組抽取其中一張部分已挖空的圖片至校園尋找畫作填空,找出適合的質感圖面拍照上傳。

  • 04
    各組比對照片/校園少一塊顏色

    一開始先讓各組同學欣賞每一組所找出來的校園質感與藝術作品的搭配照片並作講解。接著各組領取第一個地點的校園照片兩張(同一地點不同角度各一張),而部分景色已被挖空,請各組以色票討論顏色在此校園環境中可以如何改變?能在環境之中讓視覺更為舒適!

  • 05
    補足校園少的一塊顏色

    以各組討論後挑選的顏色為調色目標,將圖畫紙塗上顏色後, 討論色彩的搭配以及質感後,用實際物件轉印壓印⋯⋯等不同方式製作出不同的平面質感留於畫面上,將校園填空圖片置於上,討論搭配的色彩與質感是否合宜?

  • 06
    補足校園少的一塊顏色與平面質感

    以白色圖畫紙為基底,討論色彩的搭配以及質感後,用實際物件轉印壓印⋯⋯等不同方式製作出不同的平面質感留於畫面上,將校園填空圖片置於上後拍照上傳。

  • 07
    補足校園少的一塊顏色與半立體質感

    各組領取第二個地點的校園照片兩張(同一地點不同角度各一張)選擇白紙為基底媒才,討論色彩的搭配以及紙張的選擇後,用戳、揉、摺、捏、轉⋯⋯等不同方式製作出不同的質感,將校園填空圖片置於上後拍照,討論搭配的色彩與質感是否合宜?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