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老物件新靈魂

核心概念
  • 認識物件設計,⼈體⼯學或是⽣活機能的必要性
  • 區隔造型與功能的應⽤關係
美感知能
  • 藉由物件的拆解,認識多樣性⼯具使⽤
  • 認識材質彼此相互的構造關係

課程概說

透過本課程,帶學⽣檢視⽣活物件的再⽣可能性,從檢視物品的過程中也同時認識,物品本⾝的結構、構造、材質,共組產⽣的機能性,進⽽學習,以步驟化呈現,重新設計組裝的能⼒。透過此再⽣⼯程的課程(修復或賦予新功能),讓舊物品有再⽣靈魂,讓學⽣也能真正體感⽣活中處處可新⽣,達到⽣活美感有感的創新設計。

美感預期成果

1.學⽣可以重新檢視⽣活中有許多物品,可以再⽣利⽤,達到更貼近的環保⾏動。
2.學⽣因為需求⽽對多樣⼯具的使⽤及多元材料更加認識。
3.透過巧思,⽣活可以增添許多具有美感的機能設計。

教師課後省思

1.、課堂一:新與舊的關係不只是建立在時間上,更多是在經驗上,對物品是否有過接觸的經驗,心裡的好奇,讓舊物件也變成新物件,所以,可以引導孩子,將心裡感受說出來。

2、課堂二:參觀老物件展出,可以先與館方解說員聯繫,也可以讓孩子當特派記者,預設提問,並且錄影拍照記錄現場,為老物件紀錄時光故事,也讓學生更深入了解生活物品至今的演變過程。

3、課堂三:讓學生從自己的經驗尋找陪伴過自己的舊物品,並且拍照分析有時間歷練的物品色票,更視覺的認識時間的色彩。

4、課堂四:學生透過自己家裡帶來可以改造的物件,建議同學可以先和班上同學做同類材質的歸類,也可以進行交換,更利於改造的創思進行。

5、課堂五:學生透過不同材質的零件,開始創思賦予舊物件新的功能,學生有時候的創思覺不為實際,或是無法做出來,但這是發想必經了歷程,所以,還是需要鼓勵他們進行。

課程規劃
  • 01
    第一堂

    認識老物件新靈魂

  • 02
    第二堂

    探究復古⾊的視覺定義(⾊彩)

  • 03
    第三堂

    從物件看物件(構造與質感分析練習)

  • 04
    第四堂

    設計思考練習 (比例)-不同的比例造型美感

  • 05
    第五堂

    設計思考實作⼀(構造)- 設計出『老物件新靈魂』組成的結構與構造 圖

  • 06
    第六堂

    設計思考實作⼆- 說明⼯程設計進⾏的步驟化,同儕間反饋與建議

  • 07
    第七堂

    設計思考實作三(結構、構造、質感)- 進⾏再⽣⼯程,基本技巧、機能構造、⼯具使⽤

  • 08
    第八堂

    再⽣⼯程製作

  • 09
    第九堂

    再⽣⼯程製作

  • 10
    第十堂

    聽聽看看想想- 解說作品再⽣⼯程進度,同儕反饋

  • 11
    第十一堂

    作品最後修正與收尾

  • 12
    第十二堂

    成果發表

張燕琪
未來學校財團法人臺東縣育仁高級中學 教師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