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利用宋代器物的形態,進行外觀造型與色彩的美感探討,引發學生從現代器物的造形特色,透過實作方式感受美感的要素,進而促進學生從生活中探討美與感覺美。
引導學生從日常事物探索色彩,認識濁色系低彩度的配色方式並發現搭配合宜性的重要,最終省思所處環境及自我內在美感。
藉由澎湖花磚的工法、設計與拼貼方式,讓學生觀察其色彩與圖形構成,以重複的幾何圖形完成自己的花磚,體會往日的美感與創意。
先行展開校園環境的色彩踏查,並利用colorsnap分析色彩。再將採集的花葉布料上進行槌染創作。
以「花磚」為主題帶入課程,尋找生活周遭還保有台灣花磚的建築,並認識用磁磚去裝飾的生活環境美學。帶領學生去分析花磚的構成原理,傳達構成中的平衡、對稱、比例、格線分割。
從生活空間色彩的組成、午餐的食材色票分析、蔬果色彩拼盤製作、服裝的色彩搭配等主題學習,並以編織完成日常餐墊,不僅可以廢物利用,更可提升日常美感生活。
製作生日燙金卡片設計作為成果作品,學生以能思考構成的文字擺放位置及圖案如何搭配的形式,在卡片上自行創造屬於自己的圖案與文字造型構成表達在卡片上。
將校園照片進行色彩微調,使自然色調在建築設施中的視覺作用更有一體感。
109學年度課程時試著「以生活為題,美感探索為歷程」的學習,從國一到到國三縱向及橫向的探索,讓學生重新感受生活中美的存在與可能。
從生活材 料中的點、線、面切入,結合色彩和構成的概念,感受材料組合的趣味和美感。
本設計課程以「色彩」構面為出發點,讓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色彩開始,留心在日常中的色系,藉由色票記錄下來。
介紹構成的定義用黑白將構成作簡易練習帶入基本型設計與重覆,用筆刀雕刻軟質橡皮擦手作方式設計基本型,帶入構成的應用,重複重組花紋。
運用生活中的現成物切入,結合色彩和結構的概念進行生活對象物的分析,練習生活物件的造形與受力功能間的關係。
以畫家運用幾何圖形創作的概念為本次布書套設計中設計方向,並參考網路與書籍所搜尋的專家經驗為範例,教學生拼貼作品與手工縫製技法,使其學習愛物惜物之觀念。
在匆匆的生活步調中,大家常低頭流連於科技產品,對生活周遭的環境愈發不關心,透過「房屋的記憶」美感課程,認識建築裝潢上具有台灣時代性的五種裝飾工法。
藉由材料的造形剪裁、色彩配置,使學生從美感構面中體會「質感」面相的學習中不但學到欣賞花卉姿態之美感,也能體驗不同紙材的質感特性,並感受立體紙花創作過程之樂趣。
在凸顯主題前提下,適當比例於畫面上的構成,以及陽明學生報的視覺配色設計。
延續上學期面的材料,結合構造的概念,討論形體部位與部位的連結和運用之美。
利用實驗原料進行製作,探討實際製作的成果與預想質感的差別,透過事先模擬再實際操作體驗,讓學生深刻了解紙的產出過程,進而對日常紙製品有了近一步的認識。
製作校園植物色相環,運用對照的色票進行色彩配置彩繪,將作品搭配乾燥處理的植物一同灌模形成植物說明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