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國中階段同一個班級的學生,穿著得統一,書包也統一,且每人擁有一模一樣的課本、習作、聯絡簿、作業本,也許只有筆記本才有不同的選擇。
回想每到書店,尋找筆記本的過程中,不同風格的封面總會有人拿起來翻翻看,買回來用了一陣子,未經特別保護的狀態也可能因常翻閱而殘破不堪,然而,對於具有保存意義的簿本,為提升耐用程度,也許可考慮來做個耐用的布書套呢!
試以大家所熟知的西洋新造形主義大師蒙德里安之作品導入本次「不一樣的布書套」美感實驗計畫課程, 以畫家運用幾何圖形創作的概念為本次布書套設計中設計方向,並參考網路與書籍所搜尋的專家經驗為範例,教學生拼貼作品與手工縫製技法,使其學習愛物惜物之觀念,能在動手做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期許日後也可將日常生活中蒐集來的小碎布做適當運用,並賦予廢棄材料新的生命,讓自己在作品製作過程中學到不同媒材創作之美感經驗。
美感預期成果
希望透過諸如抽象藝術家蒙德里安與康丁斯基之畫作啟發學生創作靈感,導引出學生美感構面工具中之「色彩」與「構成」概念,讓學生除運用紙張材料畫出幾何或不規則造形設計圖,也能對布料這創作媒材有新的認識與期待,並能跟隨老師的教學步調嘗試布料的創作實驗,循序漸進由體驗美感過程中完成手縫之布書衣作品,並期許能從課程中學到珍惜資源、珍惜自己獨創之作品。
教師課後省思
於108新課綱中,素養導向中提及的「知識」、「技巧」、「態度」三大要素,依照個人的教學順序會將「態度」排在第一順位,擁有好的學習態度是我期望於教學現場呈現的重點,次要為「知識」於知識中思考自身所做的生活大小事,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如果於教學中只有不斷的灌輸觀念知識,這樣學生大可不必來就學,自己讀就可以,這是教學後的觀點,最終才會是「技巧」的應用,學習技巧固然重要,但於啟發階段我是比較偏重於態度及知識,於中等教育中,期望能透過跨領域之教育,應用於教學現場,不僅在設計亦或者學科上,皆是學生所必須要學習的,故期望透過跨領域的教學形態,呈現於課程中,讓學生能夠做中學,而不是一昧的填鴨式教育,「學會」與「教完」,我比較偏向是讓學生學會,並於過程中教導學生,如何使用網路自主性學習,雖然於教育現場一定會有考試亦或者檢定的時間壓力,一定要教完,但現今網路世代發達,可透過錄製教學影片,或者遠距教學等方式解決此項問題。
教育,應適性揚才,並非所有人的專長都在讀書,每個人皆有各自的專長,應給予更多的發展空間及體驗,從失敗中成長自我。透過課程教學之設計,養成學生之多元學習的能力,養成自主思考價值的判斷,正是108新課綱中所強調之素養精神之一。
-
01「布書衣」探究竟
1、於課前讓學生自行前往書局購回一本自己最喜歡的封面筆記本。 2.讓學生針對自己所選擇的筆記本說明喜歡的原因,包含配色、圖案與質感等。 3. 透過網路資源搜尋坊間布書衣形式,並藉由線上教學各式各樣的書套。
-
02抽象畫與拼布
例如舉抽象藝術家蒙德里安與康丁斯基為例,透過作品講解幾何冷抽象與不規則熱抽象之意義與表現形式。再從介紹拼布作品中引導學生發現幾何造型美。
-
03拼拼貼貼設計趣
從介紹抽象畫作中,啟發學生美感構面中之「色彩」概念,鼓勵學生設計出方形、三角形與直線組成的簡單幾何構圖,或擴散性思考發展不規則線條色與色塊造型,甚至加入其他現成物之書衣設計。
-
04布料剪裁
介紹拼布剪裁作法,啟發學生美感構面中之「構成」概念,使學生能清楚分析自己設計稿中的幾何圖形,並能解構裁剪出有縫份的幾何形狀布料。
-
05縫出線條與形狀
分析並講解布書衣封面與封底相連圖案的拼布基本步驟,示範本次課程中基本的布料手縫技法:例如回針縫法、藏針縫法。
-
06瞧!不一樣的布書衣
在教室中展示設計圖稿與布書衣成品,彼此分享心得,除互相評分也給自己打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