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美彩玩物家

核心概念
  • 透過簡化器物的手繪與製作方式,引導學生認識藝術的「圖學技巧」與「形式原理」概念,進而呈現更好的美感圖像構成知能。
  • 經由翻模創作方式,促進學生理解美的「空間組合」與「材質變化」,感受器物構成的多樣變化可能。
  • 運用構成要素與配色活動,增進學生探索「美感經驗」與「色彩概念」進而呈現美感品味。
美感知能
  • 透過觀察生活器物的幾何造形構成,引導學生經由構成器物的發想,透過「翻模操作」方式,思考生活器物的造形特色,利用「紙張剪裁」與「石膏翻模」技巧,製作出合宜的造形模型,並進行構成排列與色彩組合的美感探索活動,再次進行器物的美感整合探索。

課程概說

本課程利用宋代器物的形態,進行外觀造型與色彩的美感探討,引發學生從現代器物的造形特色,透過實作方式感受美感的要素。進而促進學生從生活中探討美與感覺美,而這種感受便成為增進美感態度轉變的行為;透過生活容器物件,引導學生對生活經驗的察覺,讓學生發現美就存在於生活物件中,只要常用心去感受與發現、觀察與體驗,其實美感的足跡就在身邊。

美感預期成果

期望學生透過對器物形態的美感體驗,啟發學生認識美感構面。學生透過簡化造形方式學習構成知能,以理解構成的造形變化;其次在石膏翻模操作中,動手操作方式體驗器物的肌理感受,結合色彩搭配方式,察覺生活物件的美感要素,進而影響學生的美感經驗與美感判斷。因此,期望學生發現與探索生活物件的美感,藉由實際操作與創作方式,練習美感構面中的構成與色彩要素,進而提升學生自己的生活品味與美學素養。

教師課後省思

1.運用石膏翻模方式設計美感包裝活動,可以讓學生學習到多元的美感構面課程內容,以及同儕之間的互動模式關係,發現更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慾望。

2.設計教學簡報前,應事先增加學習關鍵處,發現學生可以將重點放在學習美感理解的範圍。

3.動手做的課程活動,明顯能夠強化與增進師生的班級互動,而課程活動的圖像及心理學故事,可以增加學生對美感課程內容的好奇與投入,是值得設計與規劃的方向。

課程規劃
  • 01
    第一堂

    經由觀察器物形態,利用「簡化」設計器物造形,察覺幾何構成的秩序美感。

  • 02
    第二堂

    透過察覺造形構成,引導學生利用「簡化概念」與「手繪方式」,運用「剪貼與組合方式」,討論構成的幾何器物活動,進行美感分享與發現。

  • 03
    第三堂

    以構成造形為基礎,結合「翻模」操作技術的體驗,創作出新的肌理構成形體。

  • 04
    第四堂

    經由構成器物的發想,利用「紙張剪裁」與「石膏翻模」技巧,進行構成排列與色彩組合的美感探索。

  • 05
    第五堂

    透過器物造形探討色彩搭配增加器物形體的美感趣味,並提升美感情境態度。

  • 06
    第六堂

    將構成與色彩進行調配組合活動,藉由「器物調色」方式,再次進行器物的美感整合探索。

黃兆伸
國立花蓮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教師

任教於國立花蓮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