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在校園看見色彩的自然系

核心概念
  • 能覺察自然色彩的豐富和細膩變化。
  • 能理解在自然與人工建物之間的色彩共融互映,更有整體感。
  • 能理解自然色彩對於色彩意象、思考的重要性,漸漸整理成自己的色彩素養。
美感知能
  • 能觀察環境自然色彩,並搭配適合的顏色,而不是固有色或喜愛色。
  • 能夠運用12色廣告顏料調配出視覺所見的自然色。

課程概述

同學走訪校園裡的自然物,例如:小花、草、石、泥、天空。觀察、發現校園裡的自然系色彩,對應到7 2色票卡,認識更多自然色的正確色相名。
運用12色廣告顏色,調出上週在校園裡觀察到的自然色彩。
再次走訪校園,觀察校園裡的建物設施的顏色,思考是否適合週遭的環境色彩。
將校園照片放大並列印出來,讓同學進行校園設施的色彩微調,使局部人工色彩能與大環境互相搭配融合,在視覺上,自然與建物設施的整體色彩調性能更有一體感。
在課程的最後一堂課,同學將色彩調整後的實境照片,到現場與實境對比,同學針對環境色彩進行分享,自然色調在建築設施中的視覺作用。

美感預期成果

期待同學透過大自然的色彩觀察,比較自然色彩與日常所見的慣用色彩,能夠發展更細膩的色彩思考,在大環境的建物設施色彩搭配時,能考量色彩與環境之間的適切性。

教師課後省思

1.這個單元仍在疫情間,所以原本應分組進行的部分,都調整為個別作業。

2.在校園觀察自然色的部分,同學們拿著299的色票本對照,似乎很驚訝於…原來有這麼多的顏色,甚至連299的色票都遠遠不足以概括大自然的色彩,這是因為同學們已經習慣於24色、36色的普及色相。所以,未來色彩單元,建議多引導同學觀察大自然的萬化色彩。

3.在空間配色的單元,同學們看著五顏六色的廣告街道,居然習以為常,以為繽紛即是美感。當以京都街道作為對照後,才慢慢意識到街道是需要色彩整理的,和諧的色彩配置能讓視覺更舒適。

4.進行校園NG設計踏查的單元,讓同學關心切身空間的美感問題,並且以紙上改造後,比較前後差異,讓美感更有感。

美感應該從自己為圓心,以生活範圍為半徑,以實際行動開始改變。

課程規劃
  • 01
    大自然‧五顏六色

    每一位同學拿著72色票在校園中尋找自然物,例如:花草、樹木、天空、泥石砂。並對應到色票,記錄下自然物及相對應的色相名稱。

  • 02
    調色盤裡的自然色

    依據同學上週在校園裡尋找到的自然色相,同學動手練習在調色盤裡,調出校園裡的自然色。

  • 03
    發現校園的建物色彩

    帶同學走訪校園,觀察校園的硬體設施的顏色,例如: 消防箱、班排、防撞貼、佈線管、路線標誌。 探究這些設施的色彩與校園環境的適切性。

  • 04
    色彩微調,更自然

    依據同學上週走訪校園時,對於探究校園設施的色彩適切性,進行紙上色彩改造實驗。 教師列印相片,同學依據校園的自然色彩觀察與練習的結果,試著搭配出適合硬體設施的顏色。

  • 05
    校園,自然美

    同學帶著改造後的校園照片,再次走訪改造區域,與現場實境對比,讓同學比較色彩調整前後的差異,並針對「環境色彩」給予觀點回饋。

郭芝菁
嘉義市立民生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嘉義市立民生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