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學生藉由活動開啟五感體驗,累積感官經驗,探索生活中的色彩關係,並重新觀看自己與觀看他人,尋找合宜適宜的色彩關係。漸漸能關切和發掘生活周遭中自然物之美。
以色彩為主軸,運用美感影片做為開場,引導學生從生活空間的色彩美感切入,讓學生啟動察覺周邊色彩變化的細節之感官,並能感受到這些豐富的色彩氛圍與其生活的關係。
將同年齡分群的班級所調出的顏色進行彼此的搭配,最終將學生搭配的色彩組合,放大繪製於學校閒置不用的帆布。
將學校學生餐廳作為課程的美感實驗場所,從餐點的擺盤、餐具的適宜使用到用餐環境的建議,讓學生以學生餐廳的觀察、思考、調整來思考美與生活的關係,讓美感實踐於生活,深入生活。
色彩影響感官感知,覺察生活中色彩是多樣的,色彩的使用是有意義的,能夠做美感判斷、欣賞並進而能思考及選擇合宜的顏色與配色!
從生活中發現我們所需的「用品」皆由不同質感的器具或物件組成,或是同一物品包含了不同材質的面向。讓生活有感,便以搜集不同質感對應出使用者感受的譜系建立出生活的美感經驗。
運用手機與色票的方式,蒐集學生日常的色彩觀察為主,透過自己身邊最熟悉的自身物品配色,再延伸觀察與各科相對應的網站、商標、圖示等資訊配色蒐集,最後進行校園巡禮的色彩採集。
利用三原色泡泡水,當學生一起朝著大張白色書面紙吹泡泡的時候,可以發現並觀察,三原色互相調色的過程。並且會獲得隨機的圖畫創作。
本課程以色彩明視度為重心,先以遠距認字挑戰讓學生體認明視度的意義;利用鏡框的選色,街道招牌的配色,讓學生理解日常生活用色的準則,並試著重製一份讓觀者能清楚辨識內容的有效海報。
以水墨為媒材,透過剪貼方式,依照顏色深淺構成旗津印象作品,加上題字的位置選擇,完成色塊輕重與文字的構成。
以澎湖社區為題,利用APP選取社區色彩,讓學生調出相同的顏色,讓學生瞭解生活環境的色彩,形成印象色票。
引導學生分析校園環境色彩,書寫色彩和校園生活的記憶、情感文字,再讓環境色彩填滿卡紙剪影,形成獨一無二的明信片。
從認識西方中世紀的彩色玻璃窗之美與中國窗花剪紙技巧,使用可行的實作方式,將兩者結合,引導學生在構圖上結合當地環境特色與色彩,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光彩」作品。
以發現、探索、應用三個階段的學習,讓學生從周圍環境中找尋色彩,並藉由色彩的介紹認識,讓學生得以掌握色彩,傳達心中所想。
以具有排灣族特色的「族服」元素做為學習動機,從傳統服飾color code的認識和整理、色彩運用、色彩搭配、設計原理等方面,以「色彩」為學習主軸,並完成新舊融合的服裝設計。
發現環境中的質感,探索公共藝術品各式材質的美感,並應用各式媒材表現自我意象,讓學生嘗試在木片,運用毛線、布料、種子、個人隨身筆盒,進行個人質感圖像構成創作。
希望學生透過「顏色」思考代表自身的「語彙」,製作屬於自己顏色的色紙,透過色彩的比例搭配,思考自我特質的比例關係。
以灰階排列擺放,讓學生依循構圖公式了解構成布局,並去繁從簡掌握植物的形態,以水彩與色鉛筆彩繪組合出合宜的構圖。
針對生活中的問題環境,以物件色彩、質感之空間比例、構成重新規劃提出改善方案,對環境「有感」而後「行動」。
具備基礎美感知能後,結合生命教育議題,引導學生掌握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等美感構面,進行具美感意識的構成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