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紙感

核心概念
  • 了解紙類製品中的纖維密度或紙漿原物料的選擇將影響美感中的質感表現。
美感知能
  • 教師及學生預先蒐集多種紙款於課堂中引導運用不同感官觀察,並著重感受紙張表面質感,體會日常生活中質感帶給使用者的不同感受。

課程概說

生活中許多紙製品,學生找尋常見的紙類製品,以感官探索,體會紙的重量、硬度、表面肌理、氣味等,使用質感語彙形容感受。透過認識紙的纖維原料,討論分析纖維的粗細、構成方式如何影響紙的使用。學生於課堂中探討不同的原料造成紙成品的質感或色澤何種差異?邀請講師向學生教學原料製成紙漿在到超紙製紙的過程,學生可利用實驗原料進行製作,探討實際製作的成果與預想質感的差別,透過事先模擬再實際操作體驗,讓學生深刻了解紙的產出過程,進而對日常紙製品有了近一步的認識。

美感預期成果

本課程以質感為重點,透過課程體驗讓學生對美感教育之質感構面認知,仔細體會紙類質感,由實物直接觸摸與操作,透過圖片、影片、實物介紹,開展學生視覺與觸覺經驗。藉由生活周遭物件的觀察,引導學生對生活周遭生活環境物件產生對話,發現紙製品無所不在。

教師課後省思

課堂3-紙感分析:紙的誕生介紹的造紙方式是傳統的抄紙法,和課堂5的實作淋漿法手法不同,僅用講義教學較無操作參與感,課程中可加入使用廢紙漿的抄紙環節體驗傳統抄紙。

課堂5-紙感手作:體驗紙漿造紙此課堂操作步驟多,45分鐘內需省去第一步打漿(於課堂前事先打漿準備);教師示範步驟由淋漿過程開始(杯墊中紙漿各層次的詳細說明可於黑板上預先書寫),時長大約15分鐘;約20~25分鐘的學生操作須注意時間掌控,避免拖延收拾時間才能準時下課。

紙漿在學生成長經驗中極少碰觸過,面對新事物的操作總能表現出躍躍欲試的興奮感,對質感的教學中能夠引起直接的共鳴。不過學生們能順利操作的背後是繁複的前置作業,其中授課老師的悉心備料、管理工具是本課程的支柱才能促使課程中的環節能有秩序性的延續。

課程規劃
  • 01
    體會紙感生活:感官體會

    找尋生活中的紙類製品,且由教師提供日常較少見到的美術紙、手抄紙等,以觸覺、嗅覺、視覺、聽覺等感官探索,體會紙的重量、硬度、表面肌理、氣味等,使用質感語彙形容感受,開展學生對紙的經驗與想像力。

  • 02
    紙感分析:材質屬性分析

    (1) 藉由撕開紙製品,觀察不同紙品破裂面的紙纖維差異。 (2) 認識紙的原料成分:纖維,討論分析纖維的粗細、構成方式如何影響紙的使用。

  • 03
    紙感分析:紙的誕生

    藉由影片認識造紙工序,了解並分類紙原料和成品的相互關係。

  • 04
    紙感假設:探討紙原料的可能性

    於前幾週課程了解紙製品的最小單位-纖維,以廢紙為基底,輔以加入些許假設之纖維原料, (1) 請學生蒐集各式廢紙帶至課堂中,學習分類可再利用的廢紙。 (2) 蒐集生活中可能可製作為紙漿的纖維素材原料,舉例:茶葉,以小組探討假設的方式,先評估原料特性再試想成品的質感樣貌。

  • 05
    紙感手作:體驗紙漿造紙

    使用學生蒐集的實驗原料製作紙漿再生成回收紙製品。

  • 06
    紙感反思:成果歸納分享

    檢視成果與預想質感的差別,透過事先模擬再實際操作體驗,讓學生深刻了解紙的產出過程,進而對日常紙製品有了近一步的認識。

陳昱蓁
花蓮縣縣立國風國民中學

原彰化縣立溪湖國民中學教師,現任教於花蓮縣縣立國風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