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部分是討論質感構面,藉由各種茶葉的觀察、沖泡及品茗認識質感,以器引茶的概念讓學生細微區辨不同質感所帶來的感受、對質感與功能的關係有意識,理解質感的象徵,進而能選擇符應各茶種特性的紙材做後續利用。學期後段美術相關的課程亦包含茶的包裝設計以及期末茶品牌發表會的呈現。
課程內容包含鏡頭語言,色彩在電影中的魔力、畫面構成及劇情分析,透過一連串的觀影體驗,以及小組討論,讓學生對視覺影像有更多地覺察。
以校園植物的葉子做為媒介,觀察植物葉脈對稱的美感,用氫氧化鈉溶解葉肉,讓孩子能清楚看到葉脈,並寫下觀察之心得。請學生利用不同大小、不同樹種的葉子,做構成的練習,實踐構成的古典美學,引導學生藉由秩序的「重複單一」以及「整齊與韻律」建構構成的秩序美。
透過常見紙張作為材料質感製作選擇,思考「椅子」造形結構與構造功用延伸的可能,引發學生想像椅子造形結構特色,以及結合馬達功能作為未來椅子構造的可能發展。
設計基本結繩構造應用,結合藝術生活美感與運用校園內不同的材的質感、樹枝、木條、竹筷子來製作立體構造、具有實用機能的手工藝術四角餐桌。
透過課程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重新發現自然質感之美與人工質感之美;並透過「採集」紀錄質感。從品牌植物花布美感元素,應用介紹各種手染布技法,如「絞染」&「縫染」以「植物染」設計專屬花布,完成一質感書皮衣。
學生能夠藉由繪本中有趣的故事引發,設計一只具有意境的書籤。思考不同材質接合,從過程中學習美感構面「質感」、「構造」,並輔「比例」和「構成」。
從觀察著手,設計尺寸合宜的手提/肩背袋,從「構造」形式、「結構」關係探討不同形狀的袋包對應其與盛裝物、與人體的揹負關係、使用便利性、適用場合等生活面向。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輪胎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從檢視物品的過程中也同時認識,物品本⾝的結構、構造、材質,共組產⽣的機能性,進⽽學習,以步驟化呈現,重新設計組裝的能⼒。透過此再⽣⼯程的課程(修復或賦予新功能),讓舊物品有再⽣靈魂。
因常戴口罩,同學間對於彼此心情,性格理解更加困難,藉由此次的色彩創作,讓同學們可從作品呈現去理解彼此。
探討利樂包裝,認識紙張的特性,理解從平面到立體的過程,並且再利用利樂包裝,替代紙版,進行紙凸版創作,並運用版印技法印製作品。
認識月桃在原住民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了解月桃這個材料,並從中學習月桃的加工處理。
在這課程中簡易卡榫椅凳木框架製作與椅面紙藤纏繞編織,讓學生了解課桌椅的維護不易,能夠自行簡易維修,了解珍惜愛物的道理,並從中知道結構的力量關係。
本課程希望帶著孩子以環境的角度,思考與紙張的結合方式,發現「紙與物件」的各種構造方法,並探索張貼與環境之間的搭配關係,培養環境友善的公民素養。
雨傘是生活中必備物品,傘壞了回收時,直接丟棄造成回收及環保問題,本課程透過讓孩子探索「構造」,建立雨傘布及傘骨分開回收觀念,嘗試將傘布再改造,資源循環節能減碳,達到綠色時尚生活。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材質環保再生之美感,讓無用之廢棄品找到新生命!
引導學生觀察國內外和花蓮車站建築造型,經由操作建築物造型組合,以察覺構成的排列秩序、色彩搭配組合和數學比例組合的美感排列與關聯;進而討論建築物與生活環境的美感關係。
從觀察國內外經典建築物中,探討結構與構造在建築物中,有關造型支撐與拆解組合的關係,建立學生對建築空間中的支撐察覺與力學發現;以及造型與組合之間的構造連接,透過手作的建築造型模組,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美感構面的跨域學科知識與應用。
透過課程單元設計,帶學生分組以美感視角,檢視校園空間現有的功能性與美感樣式,進而運用累積的美感經驗,從比例、質感、色彩、構造、構成等構面,重新設計該空間,從設計圖製作到模型的概樣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