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躍然紙上-紙張與馬達

核心概念
  • 經由觀察圖學圖示造形步驟,透過「造形設計」方向,進而思考造形的「美感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美感經驗」。
  • 透過椅子的「造形構造」關係,引導學生探討造形設計是否與功能需求有關。
  • 利用觀察椅子的構造要素,引導學生利用「跨域概念」,進行「馬達」組合 構成要件紀錄,討論造形的組合與構成;引導學生討論塞尚 C é zanne 名言:「方形、圓形、 三角形,幾乎能解構所有的元素」。
美感知能
  • 造形設計的圖學步驟。
  • 椅子造形比例。
  • 結合「馬達震動」組合方式,讓學生思考椅子動態的「造形特色」功用。

課程概說

透過常見紙張作為材料質感製作選擇,思考「椅子」造形結構與構造功用延伸的可能,引發學生想像椅子造形結構特色,以及結合馬達功能作為未來椅子構造的可能發展,讓學生從紙張中探討美感造形形態與功能比例設計需求。

美感預期成果

  1. 期望學生透過對紙張 材質 造形的美感體驗,啟發學生認識造形美感與構成概念。
  2. 學生能夠透過結合造形方式,理解 「椅子」 造形變化與學習構成知能。
  3. 能夠在簡化 椅子 操作中,以動手操作方式來體驗紙張 與 馬達 構成 的 物品美感感受。
  4. 結合「想像未來」議題方式,察覺紙張 材質 美感,進而影響學生美感經驗與美感判斷。因此,期望學生發現與探索生活物品美感,藉由實際操作與剪裁方式,省思美感構面中的構成與比例要素,進而提升學生自己的生活品味與美學素養。

教師課後省思

以下提供幾點反思與建議:

  1. 椅子的結構支撐包含很多種可能,要讓學生有清楚的認識與理解,問題與實作設計就要能明確;例如,要如何透過支撐的結構方式完成設計,才能讓學生聚焦思考正確方向。
  2. 動手做的椅子課程活動,明顯能夠強化與增進師生的班級互動,而課程的圖像及心理故事,可以增加學生對美感課程內容的好奇與投入,是值得設計與規劃的方向。 建議在設計教學簡報前,應事先增加學習關鍵處,才能更清楚發現學生對美感理解的範圍。
  3. 課程活動安排幹部透過拍照及LINE相簿儲存課程方式,讓師生可以在課後討論作品。
  4. 課程評量測驗對動手做課程是個難度,如何檢驗學生對椅子支撐的理解程度,即使學生在操作上能夠創意表現手做能力並達成學習任務,但對於「結構」及」構造」的觀念是否真的理解,也是作為教學成效的省思。

 

課程規劃
  • 01
    第一堂

    觀察圖示, 進行紙張造形步驟製作的美感意涵。

  • 02
    第二堂

    透過圖示步驟 ,思考椅子造形的美感與設計問題。

  • 03
    第三堂

    透過想像紙張的結構關係,思考自己的美感經驗。

  • 04
    第四堂

    透過設計轉化創作 ,探討製作流程與美的關係。

  • 05
    第五堂

    利紙張造形比例要素,進行造形與構造的設計 。

  • 06
    第六堂

    進行紙張造形的未來可能設計與跨領域組合。

  • 07
    第七堂

    學生能運用設計步驟 ,進行紙張結合馬達創造可能性。

黃兆伸
國立花蓮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教師

任教於國立花蓮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