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帶什麼袋

核心概念
  • 探索合宜的袋包─因應場合、機能,選擇合宜的袋包款式
  • 探索軟性素材不同的構造特性─不同的接合方式能成就不同的袋形及使用上的優缺點
  • 應用結構關係,製作合宜的袋包─提把或背袋與身體的位置關係
美感知能
  • 軟性素材的打版與裁切─布料的經緯
  • 利用縫紉機進行軟性素材的接合─車縫直線、弧線

課程概說

課程從觀察著手,探討不同形狀的袋包對應其與盛裝物、與人體的揹負關係、使用便利性、適用場合等生活面向─提把、背帶、扣環、緩衝肩墊都是因應使用機能發展出的「構造」。落實於應用階段,讓學生以形式最簡易的袋形著手,針對盛裝物的特性,設計尺寸合宜的手提/肩背袋,從布料的拼接方法發掘袋包的「構造」形式、從提把/肩帶長度與支點位置對應難以覺察的「結構」關係。最後引導學生思考袋包款式與職業類別的關聯性,期待即將步入職場的學生,能善用美感課程的累積,選擇外型合宜且機能強大的日常袋包。

美感預期成果

從物件分析開始,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的「帶與袋」。因應袋體與身體的接觸關係中,袋體發展出各種對應的「構造」。回到盛裝物本身,也因為尺寸與重量的考量,讓袋體組合與提把間可以看出「結構」的作用。對於喜歡動手操作的高職生而言,從生活物件中觀察使用型態,進而設計、改良適手性的包款,讓學生在創作中經歷發現、探索到應用的美感體驗。對於即將進入社會工作的學生而言,合宜的袋包除了符合機能需求外,更能從袋包的款式提升專業形象。

教師課後省思

  • 對於縫紉機的操作相當陌生

在課程進行之前,幾乎所有學生都沒有操作縫紉機的經驗。可採部分學生先學機縫再進行打版、部分學生先行設計提袋再練習機縫,甚至課後時間也安排分組練習時間。課堂小老師可以協助排除機械故障,讓課堂節奏順暢不少。

  • 大班教學不易掌握教學進度

學生人數超過30人的大班級不易掌握教學進度。建議最多分為六組,每組4-5人創作兩個作品。

  • 袋包中的「構造」與「結構」相輔相成不易釐清

從提把或肩帶出發,袋包的「構造」與「結構」相輔相成不易釐清。在先備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可有更多實體袋包讓學生試背試用,學生必須經過比較才更能覺察袋包為解決盛重並兼顧美觀的情況下,在「構造」與「結構」中投入的細節。

課程規劃
  • 01
    第一堂

    美感觀察─學生帶什麼袋

  • 02
    第二堂

    美感觀察─各式袋包中的「構造」與「結構」

  • 03
    第三堂

    軟性素材的接合─繪製版型到裁切,以縫紉機接合

  • 04
    第四堂

    袋包提把/背帶與身體的相對關係─「構造」的設計

  • 05
    第五堂

    袋包提把/背帶位置對應的「結構」關係─提把與掛耳

  • 06
    第六堂

    設計自己的袋包

  • 07
    第七堂

    打板與檢視

  • 08
    第八堂

    實物成形

  • 09
    第九堂

    成品分享與美感累積

許懷之
國立臺東專科學校(高職部) 教師

任教於國立臺東專科學校(高職部)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