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透過課程單元設計,帶學生分組以美感視角,檢視校園空間現有的功能性與美感樣式,進而運用累積的美感經驗,從比例、質感、色彩、構造、構成等構面,重新設計該空間,從設計圖製作到模型的概樣呈現。
美感預期成果
- 透過校園環境認識,培養學生對校園空間的觀察力。
- 透過設計思考,讓學生了解空間設計與人活動的關聯性。
- 透過模型製作,讓學生認識材質的多樣性與比例、結構、構造的運用。
- 透過整體單元課程,讓學生對既有的使用空間,能有省思的批判力與充分的表達力。
教師課後省思
- 模型設計圖對不太會畫畫的同學,會有些許障礙,如果先讓同學以紙材,自由進行造型的練習,例如:波浪曲線、鏤空、折疊等等,多樣的造型探索,可以幫著學生在造型設計的想像更多元,更具突破性。
- 學生在製作模型的過程中,會忽略設定的場域狀態,因而導致模型製作的過程脫離現場的可行性,因而可以在製作過程中,提醒學生回到場域同步進行觀察與丈量。
- 立件作品,因而構造的扣合與黏著處,要特別檢查,模型才能堅固,不至於塌陷。
- 可以提供學生多樣的紙材,因為每一種紙材都有其不同的可塑性,學生也會因為接觸不同材料,更能發揮他們的造型想像。
- 小組分配的工作程序也很重要,教師必須留意,引導每個同學都任務參與。
課程規劃
-
01第一堂
從家庭空間延伸到社會公共空間設計的介紹,讓學生了解空間之於使用對象的活動關聯性。
-
02第二堂
帶學生巡視校園,以學生視角定位校園空間名稱。分組討論校園空間的功能與問題分析,進而提出該空間的建議與想像。
-
03第三堂
以小組選定的改善空間,進行實體丈量。調查該空間使用者的需求,進行功能設計討論。
-
04第四堂
紙張構造強度認識與練習紙張構造塑形的多樣性。
-
05第五堂
認識基本設計圖的構造、結構與比例、標高符號。分組完成設計草圖的構造與結構要點標示。
-
06第六堂
分組進行提案設計圖製作。
-
07第七堂
模型素材討論,讓學生能夠分析材料、材質相互搭配的適切性,並選定材質進行模型製作。
-
08第八堂
材質模擬製作練習與材料準備。(磚塊、磨石、磁磚、木材等多樣質感模擬練習)
-
09第九堂
模型製作工序、工作分配討論與基本板材準備。
-
10第十堂
模型主結構製作與細部功能造形製作。
-
11第十一堂
模型質感與色彩最後修飾。
-
12第十二堂
票選說明牌製作,作品分享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