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實地踏查臺東杉原灣南礁,讓學生,以拍照、質感採集等方式認識珊瑚海洋的美麗與海灘上的廢材,創作校園珊瑚保育宣導的公共空間作品。
本課程希望透過認識環境美感要素,同學們將共同探索校園角落的細節與樣貌。透過反覆的討論過程,培養孩子觀察、發現、覺察能力,思考如何預防與解決,提升學生對於環境感知力。
以斗笠為主題物件,檢視共融元素,保留共同的文化價值,思考現代的需求,注入當代的美學思維,創造發想未來的新型斗笠,並運用走秀與口白的方式成果發表。
本課程設計製作原住民編織布墊,構造應用將結合藝術生活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手工藝原住民編織製作布墊,可以運用部落、校園內不同的材料的質感,樹枝、植物、葉子等來製作立體構造的原住民編織杯墊。
傳統市場是生活學習的教室,本學期希望帶學生走入菜市場,以美感觀察者身分打開五感,重新探索。而鄰近本校之士東市場在2017年五月有 美好關係 的「士東市場改造計畫」,為台灣市場的美學改造邁出美好一步,
以跨科合作為主,結合數學的柏拉圖正多面體和理化的皂化反應等相關知識,讓學生運用質感、比例、構成、色彩與成套概念等構面,製作生活中每天都會使用的小物-香皂,表現任務是:學生必須從-物體(香皂)的「形」到包裝的「形」(加入質感),讓成品在「形與質」上能顯得整齊而有秩序,擁有合宜的品味與質感。
讓學生以「餐廳老闆」的角色,對學校附近餐館的環境先做觀察,自己自由選擇一家店,進行改造,提出環境再造計畫。
課程先以團隊共創,決定研究主題〈 〉(註),再於設計思考脈絡底下,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整理情報,以及對事物產生新的理解等,再經由各種活動導入點線面構成並累積創造力。
透過常見紙張作為材料質感製作選擇,思考「椅子」造形結構與構造功用延伸的可能,引發學生想像椅子造形結構特色,以及結合馬達功能作為未來椅子構造的可能發展。
透過常見的建築物造形結構與功用作為延伸設計的可能,引發學生想像造形結構與構造功能,結合紙張材料特色以及馬達配件作用,讓學生從建築物造形形態與功能需求設計中,探討建築物的動態造形、光影變化。
本課程設計紙模公仔將結合藝術生活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紙模公仔製作,可以運用校園內不同的材的質感、樹皮、來拓印紙模公仔的質感探索,製作立體構造的紙模公仔。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輪胎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輪胎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校園外大南港變遷巨大,從工業區到音樂中心、高樓社區、百貨空間,城市地景改變。課程讓學生觀察南港風景,用博物館學紀錄、分類特徵,理解城市風景功能。轉化圖像成絹印帆布包,呼應草地音樂節。用雷射切割翻新老舊課桌椅,呼應南港新舊地景。
港高中內部指標系統混亂。學生擴增視角到學校外圍,探索基礎設計課程,解決指標問題。透過色彩、構成、元素學習,加入icon和index,改善生活方式。
設計思考以人為本解決問題,提供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系統思考。美感構造課程讓學生設計收納書桌物品,如筆筒、文具盒、眼鏡架、手機架。使用六合法訪談最佳主角需求,了解造型、功能、擺放等。學生學習紙裁剪、折疊、接合構造,尋找靈感,設計原型,測試與反饋意見,用瓦楞紙製作最終作品,省思檢討並分享心得。
課程以「色彩」為主題,以球鞋為例,體驗鞋面與色彩的關係。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實作,感受色彩的變化與美感。課程包括:(1)球鞋點線面:分解球鞋結構,體驗美感。(2)球鞋調色盤:設計色彩計畫,體驗多元美感。每項課程執行3堂課,讓學生近距離接觸設計與美感。
\r\n高一校本課程「設計思考:想望的校園」以和平校園為基礎,培養學生問題發現與解決能力。透過觀察、感受、描繪、美感課程,以社區踏查為基礎,創作藝術作品。學生重返古蹟「芳蘭大厝」和「義芳居」,了解居住問題解決方式,實地觀察並創作。教師引導學生使用比例與構成美感,製作手繪設計圖,並設計街道家具。學生將手繪數位化,利用雷射切割機完成作品。整體課程結合現代科技,以創作完整作品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