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校園行動誌

核心概念
  • 空間設計
  • 減法設計
美感知能
  • 設計思考
  • 環境觀察筆記

課程概述

本課程希望透過認識環境美感要素,提升學生對於環境感知力,化為行動力為目標,關注日常生活中往往視而不見的角落。在這門課中,同學們將化身為「校園偵探」,共同探索校園角落的細節與樣貌。覺察校園中環境的牆面、樓梯間的貼紙殘膠,堆放已久的電器,思考這些現象的背後原因,進而瞭解過程的來龍去脈,背後所隱含的時間與空間的背景意義,進一步用設計思考的方法,討論以學生能力,可以協力解決的方法與可能性。透過反覆的討論過程,培養孩子觀察、發現、覺察能力,思考如何預防與解決。

美感預期成果

  1. 認識美感要素: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等。
  2. 打開孩子美感的眼睛,對於生活環境的觀察及在意細節的感知力。
  3. 愛護校園的美感,能對自我省思並提升素養。
  4. 從觀察校園的環境,學習乾淨與秩序,及減法設計的應用。
  5. 體認校園環境的設計細節,能影響環境中的美感及便利性。
  6. 思考校園角落重新規劃與改造的可能性,嘗試設計思考。

教師課後省思

  1. 原定計畫以模型紙上提案方式進行改造,但後來與學校校長討論後,校長支持美感計畫的精神,認可讓學生參與校園改造的實作,增進學生動手做的實際參與。
  2. 部分小組討論的改造行動,改造花台植物,涉及學校行政管理層面問題,需要與總務處溝通協調再進行施作。
  3. 在花台植物改造的小組,部分的植物決定用買的,經過討論後和學生決定用校園的植物做移植。
  4. 由於各組決定的目標不同,所需的工具也不同,因此希望小組透過環境觀察,看實際上要解決的問題,決定工具的內容,避免教師在買清潔工具及相關清潔物品時, 有誤差及浪費的情況發生,因此在課堂中做表單和討論,提供教師做採買的參考。

 

課程規劃
  • 01
    觀察校園環境發現問題

    學生使用ipad拍照記錄校園觀察,上傳classroom雲端資料夾。

  • 02
    認識美感構面與建立美感概念

    1. 認識美感構面,如: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秩序等因素。
    2. 寫下拍攝的問題角景象與解決的方法。

  • 03
    歸類問題及尋找改造主題

    1. 小組討論發表歸類校園問題的類型。
    2. 討論符合構面的主題。
    3. 小組決定共同改造的位置與問題。

  • 04
    思考角落改造策略

    小組討論改造策略與準備工作。

  • 05
    落實校園美感行動

    校園改造分組實作一。

  • 06
    成果分享與回饋

    小組分享校園改造議題心得與收穫。

張意佳
花蓮縣立平和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花蓮縣立平和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