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 〉研究者

核心概念
  • 從多元面向觀察分析,探索事物的本質。
  • 以事物為媒介,觀看與理解世界。
  • 發現自我理想中的美感價值與生活方式。
美感知能
  • 反覆運用設計思考與團體共創。
  • 理解點線面構成概念、印刷四色和逐格動畫,有助於設計表現。
  • 學習使用WORD進行版面設計。

課程概述

基本設計課程所養成的態度和概念,可以貫穿每一門學科、每一天的生活。基本設計教的不僅有技術和表現,更是對事物的觀察分析、對世界的理解、對自我理想生活的追尋。
課程先以團隊共創,決定研究主題〈 〉(註),再於設計思考脈絡底下,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整理情報,以及對事物產生新的理解等,再經由各種活動導入點線面構成並累積創造力。
整個學習過程,不斷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
註:〈 〉為某種水果名稱,於團隊共創後填入。

美感預期成果

  1. 養成敏銳的感官覺察和分析能力。
  2. 累積解決問題的態度和創造力。
  3. 經由設計思考脈絡觀看世界。
  4. 建立自我的美感價值觀。
  5. 探索構成,學習設計技術,彙整出版學習歷程。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討論與創作時間,比預期的進度較為緩慢,因此刪除其中一項課程任務,但並不影響課程脈絡。自學、思考、討論與發表的歷程,學生從觀察、整理思考,到對主題產生新的理解,都是學生創造時的養分,值得花費課堂時間充分交流。學生最後集結整學期過程,產出個人的研究小書,不論是內容或形式,包括觀察、體驗、知能累積、觀念學習、工具操作、創造與美感表達等,都是學生親身參與的過程,是頗佳的學習歷程檔案。唯本次使用WORD軟體排版,遇到跨頁編排時會產生困難,部分學生對於軟體操作亦不如預期中熟悉,因此未來將改尋其他排版軟體操作。

課程規劃
  • 01
    破冰、產生共識

    以破冰活動「靈魂交換」展開序幕,讓學生選定一種水果代表自己,兩兩一組,以水果特性進行自我介紹,結束後即靈魂交換,再向下一位同學介紹目前的靈魂,快速認識同學的同時,以換位思考理解每個人對於水果的詮釋。 以水果為範圍,引導學生進行擴散收斂的共創討論,決定本學期課程主題:〈蘋果〉研究者。

  • 02
    〈蘋果〉的五感觀察&圓周測量觀察

    引導學生對〈蘋果〉進行五感觀察,覺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與〈蘋果〉的相遇。像是眼睛看見的顏色、形狀,耳朵聽見的聲音,鼻子聞出的味覺,皮膚感受的觸覺,舌頭嚐出的味覺等,紀錄、討論與表達。 引導學生發現生活物品也可以成為測量圓周長度的道具,並於測量〈蘋果〉的過程,有意識地仔細觀察,對於長度、造形、色彩等產生理性和感性的新理解。

  • 03
    〈蘋果〉的面積測量與想像

    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測量〈蘋果〉的面積,將〈蘋果〉立體型態轉換為平面型態,並給予平面型態命名,拍照記錄,從觀察、理解、分析中發現想像力。

  • 04
    實地參觀

    帶領學生前往參觀《設計展設計》,從不同角度理解設計。

  • 05
    〈蘋果〉的20種顏色和320張色票

    引導學生使用放大鏡觀察〈蘋果〉表面色彩,每人找出20種顏色、使用壓克力顏料調色、在紙上畫和剪數個2公分見方色彩塊面,以色塊重新構成〈蘋果〉,並將全班的色塊組合起來,完成以〈蘋果〉為題的320張色票。

  • 06
    〈蘋果〉的CMYK四色點構成

    引導學生以牙籤和壓克力顏料,將〈蘋果〉型態按壓在紙上,體驗點構成的細微變化,和印刷CMYK四色概念。

  • 07
    一條線構成〈蘋果〉的故事

    引導學生進行〈蘋果〉聯想,每人挑選其中四個關鍵詞,加上〈蘋果〉,畫成五張一筆畫作品、串聯成故事,體驗簡化和創造力誕生的過程。

  • 08
    改變中的〈蘋果〉1

    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參考聯想關鍵詞或是一筆畫活動,發想逐格動畫腳本、繪製彩圖,完成12fps的五秒鐘動畫。

  • 09
    改變中的〈蘋果〉2

    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參考聯想關鍵詞或是一筆畫活動,發想逐格動畫腳本、繪製彩圖,完成12fps的五秒鐘動畫。

  • 10
    〈蘋果〉研究小書 製作產出1

    結合一年級曾經學習過的模矩與格線概念,留意幾項版面構成原則,將2~7周的課程成果使用WORD編撰成冊

  • 11
    〈蘋果〉研究小書 製作產出2與回饋

    結合一年級曾經學習過的模矩與格線概念,留意幾項版面構成原則,將2~7周的課程成果使用WORD編撰成冊。

黎曉鵑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 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