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面設計是室內設計的一個元素,它能夠增強空間的視覺美感與功能性。透過『校園意象打卡牆』的課程單元,學生以他們日常生活的校園環境,選擇適合創作的場域,並結合過去所學的美感構面應用(色彩、比例、質感、構成),設計思考受歡迎的『打卡牆』,體現創作歷程,從實作中思考構面的組成,累積創作經驗,並觀察公共藝術創作與人的互動關係,培養對生活情境的感知力。
本課程先以設計師運用藍曬法記錄植物影像;與植物學家以藍曬法製作藻類標本照片做對比,讓學生理解科學和藝術是兼容的,以引發學習動機。其次,將普魯士藍的化學反應原理、藍晒圖之應用及製作流程做介紹,讓學生理解藍曬圖原理,並透過簡單的藍晒實作,讓學生明瞭生活中的科學知識及美學。最後,針對美感主題讓學生運用藍曬技法進行色彩、質感、構成等構面設計藍曬作品,藉STEAM跨域思維,完成深具科學特色之藍曬藝術作品。
程初始從在地的「鐵花村」及「微光集」的攤位,引導學生分析攤販與市集的差異性,覺察色彩與質感對於主視覺構成的重要影響。實務演練分為「物件擺設構成練習」、「物件陳列構成練習」及「銷售會的桌面風景」三個階段,引導學生體會「陳列不只是擺放,而是透過有目的的展示設計,刺激或促進某些行為/思考」。
試著將空間轉化遊戲化,讓抽象的概念能透過削果皮遊戲,重新描繪物件之間的關係。
以簡化的擺設模擬,擴大至對周遭環境的關照發想,在新舊建築、文化下討論「合宜的地方味」。
從傳統花磚的設計紋樣了解圖飾與文化的關聯性,以孔版印刷印製帆布袋。
分析環境色彩,以情緒、季節為主題,將色彩與質感表現融入於設計作品中。
本課程的核心為觀察環境中的植物色彩,應用傳統手工刺繡繪技法,結合花卉線條觀察與描繪的構成,兩者合一呈現色彩與型態質感之美,完成生活中欣賞的書籤,呈現欣賞與實用的作品。
透過發現食材中色彩、排列及質感選擇能為吃帶來美感與價值上的學習。
讓學生將高雄形象圖像簡化於人孔蓋設計,並了解圓形構圖手法,運用繪圖軟體及雷雕、金工技法完成作品。
觀察並了解要贈送禮物的對象,以此製作質感巧克力,並統一紙盒製作與包裝方式,讓裡外的質感富有合宜性。
使用回收紙張,並在製作紙漿中加入植物纖維,透過紙漿濃度的拿捏做出具不同質感的紙碗盆。
學生思考如何以包裝材質與色彩的搭配,提升食物的吸睛度及視覺美感,並擺拍攝影。
結合校本課程「海洋議題」,從線條練習繪畫,再從平面再延伸至立體、或半立體完成基礎材質創作之質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