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質感是日常生活中肌膚最常接觸到的第一道素材,也是與視覺、經驗混和的綜合概念,從視覺、觸覺等感官開始,接觸紙張、棉布、麻布、紗、緞帶、織帶、麻繩、棉繩等素材,體驗質感的概念,並從日常及科技的角度,帶入環保材質的認識。色彩則是質感的好鄰居,能夠相輔相成,在對基礎色彩學有認知的狀況下,透過食品包裝的題旨讓他們了解如何搭配出美感風格。而食品包裝的選擇有其原因,品牌形象、設計師的喜好、客戶群的意向等等,如何選擇材質及色彩最為適合,透過視覺提升食物的吸睛度及視覺的美味,是包裝設計的眉角。透過實作的課堂活動,將每個人喜歡的不同材質及顏色的素材搭配,經由不同的選擇,從彩度、明度、質感的不同角度,探討不同的組合讓學生了解喜歡的質感、色彩搭配在一起到底適不適合,不適合的原因是什麼及搭配的原則,並思考如何應用在生活中,提升美感意識。
美感預期成果
希望學生從常見的食品包裝中,體會「質感」及「色彩」的概念,並在分享生活中相關概念、包裝素材的選擇及蝶豆花果凍的實作過程中,發現不同的視覺、感覺層次,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探討,原來我們生活中認為理所當然的、拆掉可能就丟掉的包裝上,隱藏許多的巧思,有些可能是環保的考量,或是行銷導向,或者盡其所能地兩者兼具,各種可能性構成我們的生活,是值得觀察和思考的細節,進而提升美感意識。
教師課後省思
製作紙漿,雖然看似無聊而且簡單,但每一步都有它的道理,在過程中可以認識不同的紙有不同的特性,將這些碎紙浸泡在水中,等待它們吸滿水分、充分軟化後,可以在打碎時更加方便快速,完成以上步驟後,在這些紙漿內加入白膠,有了白膠的加持能讓我們的紙更好塑形黏貼,在混和的過程就像捏泥巴一樣,攪拌、揉捏,神奇的觸感讓大家又驚又喜。
除了平面繪畫的學習,立體塑造也是空間概念的學習,與平面繪畫比較起來,做立體作品需要更多的細心和專注力,手和眼睛要注意的地方更多了,圖畫紙只有一面,但立體作品有好多面呢!注意到每個角度的細節,多轉轉看看,才能完成一個完美作品!
-
01認識質感
1. 認識美感構面。
2. 以視覺認識質感。(生活美感電子書)
3. 從觸覺認識質感。(校園質感探索,約 10~15 分鐘)
4. 紀錄校園質感,並連結生活經驗。 -
02色彩與質感的連結
1. Knolling小實驗。
2. 以材質分類材料。
3. 以色系分類材料。
4. 分組討論不同的分類中,視覺感受的差異。 -
03材料革命
1. 請同學由上次的Knolling小實驗經驗中提出遇到的不同材料。
2. 介紹對人類影響深遠的材料及環保材料。
3. 分組討論材質的質性及環保的觀點。 -
04包材的認識與搭配
1. 隨機發一種包裝素材,讓學生互相交流並討論如何搭配其他材質、顏色的包裝紙、布料和線材。
2. 包裝好空的保羅布丁瓶後再搭配不同顏色的背景布和不同材質的盤子、餐墊作擺拍攝影。 -
05食品與包材的融合實作
1. 學生自備不同的茶包,加入蒟蒻粉做成果凍。
2. 依據不同果凍的顏色,學生從上一堂同樣的材料群中挑選適合果凍顏色的材質、顏色搭配包裝。
3. 包裝好友果凍的保羅布丁瓶後,再搭配不同顏色的背景布和不同材質的盤子、餐墊作擺拍攝影。 -
06美感發表
1. 欣賞、分享各班的包裝作品。
2. 撰寫心得學習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