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再現地方味

核心概念
  • 介紹中國古典美學的「氣韻、風體、骨肉、自然、道、理」與日本「物哀、幽玄、侘寂」的美學定義,引導學生從視覺特色進一步思考「真實存有」的議題
  • 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建築空間尺度與景觀學的概念
美感知能
  • 建立運用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環境景觀的能力
  • 能「有意識地」運用色彩、質感,考量比例,運用APP構成具意義的畫面
  • 能考量地方特性,掌握「合宜的」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等美感要素規劃老舊市場整體重造提案

課程概述

「怎樣的美感呈現能展現地方特色」?
整個社會環境美學風格的養成需要時間的積累並慢慢凝聚共識,臺灣本身又具多元雜揉的性格,過往曾遇到學生提出直接將老舊建築拆除重建為當代建築的提議,或是想要營造日治復古懷舊感就挪用石燈籠加上鳥居造景等,令人擔心除了視覺美感的培養,也應該強調地方文化「真實存有」與「體驗」的內涵,故嘗試在美感課程中討論「合宜的地方味」。一開始先以最簡化的擺設模擬,帶領學生從色彩、比例、質感、構成中認識不同文化的美感呈現甚至是美學思考;再擴大至對周遭環境的關照發想,以「興濱計畫」和「林園安樂樓」為例,引導學生實際考量校園周遭社區的景觀,針對廢棄三十多年的老舊市場進行整體重造提案,除了希望喚起學生對周遭環境的關懷,也希望引導學生思考「規劃再利用」而非「剷平重構」,以及「符應在地需求」而非「外來文化植入」的概念。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透過走訪活動蒐集不同的色彩與質感,觀察並分析其特性。
  2. 學生能連結美感構面與「人的經驗」,規劃設計庭園景觀擺設模擬。
  3. 學生能掌握不同色彩、質感、比例、構成,視地方需求、人群經驗,將廢棄市場重新規劃「打造地方味」。
  4. 整合SDGs永續城鄉的概念,讓學生透過實際走訪觀察不曾注意的周遭社區一角,喚起對環境以及對弱勢族群的關懷。

教師課後省思

  •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部分班級課程受校慶、段考、國慶連假影響,不得已僅能壓縮美學概念介紹與最終市場改造提案的分組操作時間,但仍算是能夠完成提案。

  • 未來的教學規劃

因為時間有限,希望能帶給學生的概念非常多,若又遇到節慶連假或學校活動影響,難免會有囫圇吞棗的遺憾,若課程時間允許,或可拉長課程時間,更深入討論不同構面,或是將本學期課程切成二個部分,分成上、下學期實施,或可加強成效。
另一遇到的問題是在社區景觀規劃的活動中,除了不同美感構面與美學概念的運用,學生本身的技能也影響到最終的成果呈現,若學生的繪圖技巧較佳,甚至具備一定程度的設計概念,才有機會呈現較佳的成果。未來除了一邊提醒學生要注意構成的運用,若能穿插一節平面設計或排版的課程,或許能收到更好的成效。

  • 可作為課程推廣之參考

系列課程中,無論是生態瓶、水苔球或是枯山水庭院景觀模擬都是容易操作,且能夠讓學生從實作中學習、從成果中獲得成就感的選項,而且操作起來都不難,未來或可發展成微課程並強調不同實作所練習的美感構面。

課程規劃
  • 01
    透過任務提問,培養觀察、辨識不同自然物的色彩與質感之能力。

    1. 教師說明本次任務內容:
    ● 以校園內的自然物(砂、石、土、植物、水⋯⋯)為對象,收集至少五種不同的自然材質。
    ● 以校園內的自然物為主題抽籤,針對抽中的主題收集至少十種色彩。
    2. 走訪校園,強調以視覺、觸覺甚至是嗅覺,體驗不同材質給人的感覺。
    3. 提醒學生可以撿拾自然物實體或是運用拍照的方式收集材質與色彩。

  • 02
    討論自然材質的質感特性,透過色票比對進行色彩辨識。

    1. 分組檢視收集而來的材質,進行材質歸納,說明不同材質給人的感覺,並分析人們在生活環境中如何應用這些材質。
    2. 分組以色票比對收集而來的色彩,按不同色相、彩度漸層排列,嘗試說出該種顏色給人的感覺並命名之。
    3. 提醒學生妥善收存收集撿拾的自然物備用。

  • 03
    1. 認識點、線、面與構成關係與基本的構成概念。 2. 觀察日式庭園設計,分析其色彩、質感、比例與點線面構成元素,以及對應之「人與環境」的互動。

    1. 介紹「點與點的群集」、「線與線構成」與「面」之間的相互關係。
    2. 請學生思考日常生活所見有哪些與點、線、面構成相關的運用,舉例說明之。
    3. 介紹「枯山水」庭園設計與建築尺度的關係,引導學生觀察主體建築與庭園景觀的對話互動。
    4. 引導學生分組選定一處日式庭園,分析其色彩、比例、質感與點線面構成特色,並嘗試就環境間自然物與人造物的對話關係,以及人於不同時刻在其中「體驗」的討論。

  • 04
    1. 觀察並了解不同材質的質感特性及作用。 2. 選擇合宜的材質與植被設計「瓶中風景——生態瓶」

    1. 邀請園藝科講師入班,介紹適合栽種的植物、合宜的植被與鋪面等材質特性。
    2. 學生按疏水層、土壤層等需求倒入玻璃瓶中組成生態瓶。
    3. 引導學生注意點、線、面構成,選用石、木頭、苔蘚等進行生態瓶設計。

  • 05
    能掌握色彩、比例、質感、構成等美感要素,規劃設計尺度合宜的桌上庭園擺設模擬。

    1. 就學生先前課程所討論分析的日式庭園內容,帶出「物哀、幽玄、侘寂」的美學定義與中國古典美學的「氣韻、風體、骨肉、自然、道、理」等概念,引導學生思考人在其中與環境的交互關係。
    2. 請學生分組取出先前所搜集的自然物材料,引導學生接續前一節課設計生態瓶的經驗,思考以「書桌」為園區範圍,選擇適合的色彩、材質以及點線面構成,以「桌上的風景」為題規劃設計尺度合宜的「庭院景觀」擺設模擬。
    3. 學生可就分組作品討論是否另行收集其他素材或將部份材質轉化呈現。

  • 06
    能從視域的美感概念,進一步認識回應關照「真實存有」美學概念。

    1. 分組發表並相互觀摩前一階段成果。
    2. 教師給予回應並從「真實存有」的角度切入,介紹古希臘美學「經驗本我」與東方古典美學「回應共感」的特性。
    3. 引導學生思考並討論人們在生活中如何與環境互動,如何「經驗」一個地方,又如何運用色彩、比例、材質、構成等美感構面特質強化特色。

  • 07
    能實際踏查學校周遭廢棄市場,觀察週遭場域,「感受」生活中的美感落差與衝突。

    1. 帶領學生走入校園周遭社區,觀察校園周遭街道場景中的各種色彩、比例、質感與構成。
    2. 以「在市場……」為題,請學生以市場內的三樣事物為主體,各拍攝至少十張不同的照片,例:廢棄市場內的各種椅子。

  • 08
    1. 能運用數位載具將影像編排、裁剪,進行有意義的構成。 2.\t融入SDGs永續城鄉的概念,從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的角度切入,討論環境再造計畫的可能性。

    1. 請學生運用photo grid 呈現系列主題照片,邀請畫面構成具趣味性、視角具獨特性的學生分享其美感觀點與意圖。
    2. 介紹「興濱計畫」與林園「安樂樓」,以現階段哈瑪星整體場域再造規劃對照安樂樓尚隱身於市場雜物中,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建築保存與整體街區之間的關係。

  • 09
    能整合色彩、比例、質感、構成等美感構面,考量地方需求與人在空間中的經驗,討論老舊廢棄市場適合保留的特質以及應重新打造的項目。

    1. 揭示系列課程最終任務「再現地方味」與提案範例,引導學生分組就前次踏查成果,討論廢棄市場的背景沿革、區位與特色,針對廢棄市場、環繞之建築與周邊區域進行整體再造提案。
    2. 提示學生除了市場內部,須考量市場中心公共區域與環繞市場民宅之間的過渡性區域,以及和市場週邊街區之間的關係。
    3. 提示學生整合先前學習過的色彩、比例、質感、構成,以及「人在空間中的經驗」進行討論與發想。

  • 10
    能整合色彩、比例、質感、構成等美感構面,考量地方需求與人在空間中的經驗,針對老舊廢棄市場、環繞建築與周邊區域進行整體再造提案。

    1. 接續前次課程,引導學生設定改造主題與項目內容,按主題討論適合運用的色彩與材質。
    2. 列出改造標的,討論總結各項標的改造提案。
    3. 重新檢視改造提案是否能與地方需求、人群經驗連結並作修正。

  • 11
    能考量提案特色,掌握色彩、材質、比例、構成等構面,設計並製作「再線地方味」提案板與簡報。

    1. 按照所欲打造重現的「地方味」設計並製作「再現地方味」提案板。
    2. 提醒學生須注意提案板視覺呈現的整體性,包括色彩、材質、比例、構成。

  • 12
    透過整合性的景觀再造提案增進學生的美感素養與公民涵養,也透過實際的行動作為使學生確實感受到「自己也能為環境景觀盡一份心力」。

    1. 分組以提案板和簡報發表「打造地方味」提案成果。
    2. 請全班學生共同討論提案內容並給予該組成員回饋。
    3. 最後,請全班共同票選出最適宜的提案,鼓勵學生透過市長信箱將提案交予高雄市政府,參與社會事務。

江沛航
中山學校財團法人高雄市中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教師

任教於中山學校財團法人高雄市中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