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1. 認識圓形構圖。構圖元素(點、線、面)。形狀元素(三角形、矩形、圓形)。引導觀察物件質感,安排校園拓印描繪紋理。
2. 引導學生思考: 為何要做在地化? 什麼是代表高雄的圖像? 從高雄意象總覽開始,探索在地人文及歷史。高雄的歷史建築、海洋城市的意象、港都特色小吃及具代表性的多元生態動、植物等。
3. 參閱並瀏覽國內、外城市人孔蓋設計,如:日本、美國及台灣其他縣市等。進行案例分析: 設計構想、元素並學習Storytelling。建立對人孔蓋設計需求(機能及尺寸)的認知。
4. 延續電腦輔助設計實習的知識背景,善用手繪並結合電腦繪圖的能力,圓形構圖手法: 環形陣列、對稱、比例、漸變及透視。認識刻印原理: 凹面凸面、陰刻陽刻。繪製應用雷雕作品構圖(縮尺)。整合圖像並學習操作雷雕機。
5. 開發文創商品。經過反覆修圖及設計討論,將設計構想落實於人孔蓋設計。
6. 安排成果展示(期末)。於本校圖書館展出成品,共享跨域合作成果展覽。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能思考自身文化的特質,找出其代表色彩。
- 學生能發現異國文化的特質,找出其代表色彩。
- 學生能了解文化中的色彩、文字和語言的關係。
- 學生能設計具文化色彩與構成美感的月曆作品。
- 學生能彼此交流與分享不同文化的特質與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
問題與對策:
(一)跨域課程涉及3科(建築、機械及金工科),排課時需『先綁定3科』擔任本課程之教師,並且於3科實習工廠的場地安排,也必需同步考量。8月底時機械科因本科師資短缺(未能招聘到代理教師) ,臨時調整更動了機械科任課教師課表。導致原計畫羅列之教師,無法支援高三彈性課程。因應對策是: 商請建築科教師接手(該時段原設計跨科) ,將鑄造課程(機械科)更改為玻璃蝕刻。
(二)高三彈性課程(選修)開課人數為12人(最少)。於開學前(暑假期間)即安排線上選課,並於開學第2週正式上課時,可以加退選。然而,因為機械科課程異動,機械三忠原選修本課程之7名學生一起退選。因應對策是: 再次入班宣導,邀請(建築、金工科及製圖科)其他學生改選本課程。於日後課程規劃設計,宜考量以『高二學生』為主,職校二年級課程,設有美術課2節(1學期)。
(三) 高三彈性課程(選修)為期9週,於第二輪選課開課時(第11 ~20 週 ),將鑄造課程(機械科)更改為銅片腐蝕與錫片押花,由金工科老師接手──跨域課程。因應對策是透過科主任協調,邀請該時段『有空堂並願意』一起嘗試『跨域課程』教師協助。日後如欲課程衝突及實習工廠協調,也許可以透過教務處協調。 -
課程反思:
偉大來自微小的初心 / A humble heart achieves the greatness. 但凡回溯至教室與課本之間……,考試不考的內容,學生可能就缺乏學習動機:不想學。老師可能也教不動……。在面對『家長期待』的壓力下,老師也不想貿然地花時間教:考試不考的東西。葉丙成教授曾說:『如果老師的教學很「殊勝」,就算沒在考試範圍內,學生也能聽得津津有味、很想學,老師要用什麼課本沒有的文章都可以…...』。因此,反思老師的教學需要設計規劃,與時俱進…...(知易行難)。對於創新課程而言,除了內容及設想學習的方式改變;『教』與『學』的歷程都是需要再構思、再調整。
(一) 於日後課程規劃設計,宜考量以『高二學生』為主,本校職校二年級課程,設有美術課2節(1學期 部定必修)。
(二) 在『質感探索』單元中,安排校園觀察生活周遭環境中,各種鋪面、質感與紋理。校園拓印。但是對應在縮尺後的人孔蓋設計(直徑D:5cm) ,質感與紋理就容易被忽略。人孔蓋設計是需要考量摩擦係數。
(三)課程如何與全球永續經營目標SG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結合,引導學生思考、討論1~2項指標,可符應高雄市人孔蓋設計。學生在構圖及繪製圖形的歷程中,如何可以有創意又能有深度及多元化的思維。
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
01美感概念。美感構面 (建築科)
本梯次教學對象為第一梯次高三建築科學生。
1. 課程說明:總覽9週微課程內容。認識高雄在地文化、歷史與圖像表達。採2人一組協作。
2. 創意思考(設計元素): 引導學生探討並比對在地化與全球化的設計差異。
3. 認識圓形構圖。構圖元素: 點、線、面。構圖的形狀元素: 三角形、矩形、圓形。使用描圖紙套繪圖形徒手畫。 -
02質感探索。美感觀察 (建築科)
1. 觀察生活周遭環境中,各種鋪面、質感與紋理。
2. 校園拓印。
3. 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記錄校園內及周邊環境,人孔蓋的造型。 -
03平面設計。美感技術 (建築科)
1. 認識手繪(速寫)線條與線型綜合應用。善用縮尺與黃金比例構圖。
2. 練習環狀陣列、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引導學生了解圖形的對稱、漸變、律動、變形與透視。
3. 探討何事、何物可以代表城市意象。表述及手繪(速寫) 。從高雄市城市捷運之旅為起點,用圖像表現食、衣、住行、育、樂。海洋、海港......等等。 -
04美感概念。美感技術 (建築科)
1. 思考為何要做在地化?高雄人孔蓋的現況調查與分析;討論並提供可再更新改造的方案。各地人孔蓋案例分析研究。
2. 認識刻印原理: 凹面凸面、陰刻陽刻。繪製雷雕作品構圖(縮尺)。
3. 繪我故鄉(文創小物): 使用電腦從圓形構圖開始,應用先備知識如:環形陣列、透視、重複、比例等,於電繪Auto CAD、Corel Draw或AI等表現技法展現。
4. 修整圖形: 設計初稿經討論後修圖。出圖、列印設定。 -
05文創美學。美感概念(建築科)
1. 結合全球永續經營目標SG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引導學生討論何項指標可符應高雄市人孔蓋設計。
2. 雷雕機操作設定及使用。製作鑄造模型。
3. 應用於雷雕技術開發文創商品(鑰匙圈)。 -
06跨域美感。美感技術 (建築科)
1. 修整雷雕成品。
2. 圖文整合(溝通表達): 學習歷程彙編: 說明主要的設計構想、構圖元素並學習Storytelling 表述。 -
07跨域美感。玻璃蝕刻 (建築科)
1. 玻璃蝕刻: 彙整前6週所設計繪製的圖形,運用卡典西德貼附於10公分*10公分平面的清水玻璃上,再結合列印出的設計圖形,進行手工雕刻。
2. 認識刻印原理: 凹面凸面、陰刻陽刻。透過老師先解說原理並操作示範刻印手法。再請學生複製其手法,實際操作手工刻印; 完成後以『玻璃蝕刻膏』平塗於預留蝕刻霧化之處,靜置20分鐘後完,即成玻璃蝕刻創作。 -
08美感概念。美感構面 (高三彈性選修班)
與第二周課程相同,本梯次教學對象為第二梯次高三彈性選修班。
進行課程總說;美感構面。 -
09平面設計。美感技術 (高三彈性選修班)
質感探索。美感觀察: 觀察生活周遭環境中,各種鋪面、質感與紋理。校園拓印。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記錄校園內及周邊環境,人孔蓋的造型。
-
10美感概念。美感技術(高三彈性選修班)
平面設計。依描圖紙套繪圖形。練習環狀陣列、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引導學生了解圖形的漸變、律動、變形與透視。
-
11文創美學。美感概念(高三彈性選修班)
開發文創商品。
結合全球永續經營目標SGDs, 引導學生討論何項指標可符應高雄市人孔蓋設計。 -
12跨域美感。銅片腐蝕與錫片押花(高三彈性選修班)
1. 認識刻印原理: 凹面凸面、陰刻陽刻。以製作銅片腐蝕鑰匙圈為學習範例。根據先前課程發展出的創意草圖,將草圖縮放適當比例至直徑5公分的圓上,將這個圓上的圖形,以複寫紙轉印在銅片上,再用奇異筆繪製出圖案後,可以再用奇異筆墨水加厚圖形,修整好準備腐蝕的圖樣,靜置並等待作品乾燥。
2. 開發文創商品: 銅片(腐蝕)鑰匙圈。將上週準備好的設計圖樣,確認其乾燥後,即可將銅片放入腐蝕液中進行腐蝕,再用銅刷將腐蝕後的氧化物刷洗乾淨後再鑽孔,即可完成人孔蓋銅片腐蝕鑰匙圈。
3. 錫片押花介紹與實做:解說錫片押花的歷史及應用、操作方式即可讓學生根據先前課程發展出的創意草圖,將草圖縮放適當比例至直徑8公分的圓上,將這個圓上的圖形,以複寫紙轉印在描圖紙上,再用圓珠筆在錫片上繪製出圖案後,再翻面用紙筆、圓珠筆推壓出立體浮雕的感覺,反覆翻面修改微調。 -
13生成式AI應用(高三彈性選修班)
講師: 李春旺老師
講座主題: 生成式AI應用於設計作品之賞析。 -
14跨域美感。錫片押花
跨域美感
開發文創商品(一): 錫片押花的人孔蓋杯墊。錫片押花的立體感要靠用紙筆、圓珠筆反覆推壓出立體浮雕的感覺,正反面翻面反覆修飾後,在背面填上補土,用AB膠黏在木片上,即可完成人孔蓋杯墊。 -
15期末成果展
跨域合作共享成果。
1. 共享成果(跨域合作)展覽: 安排成果展示(期末),於圖書館展出成品。
2. 學習欣賞不同科系(建築科、金工科、機械科選修同學)的構圖,分享自己的學習歷程與反思。
3. 彰顯台灣價值(全球視野): 建立用設計強化在地美學的能力,增加對城市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