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咬一口,我在這!

核心概念
  • 學習點線面原則與正負空間的設計
  • 學習人體工學與空間感知的相關性
  • 認識動力學造型、機動藝術與空間設計
美感知能
  • 學習2D平面空間化3D立體過程的抽象表現與處理。
  • 以鋁線鐵絲材質讓手去感受立體空間
  • 3原色的點描畫學習觀察顏色與立體陰影、光等物件變化

課程概述

我們能以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眼睛可以察覺的天氣氣象、溫度體感等方式去感知生活。因此,透過課程試著將空間轉化遊戲化,讓這個抽象的概念能透過簡單的削果皮遊戲,重新描繪物件之間的關係。並透過不同質感比例尺度的描述,將「空間感知」的概念隨著觀察者的探索與操作,重新轉化到創作的模型當中。運用相同的概念放大生活瑣事的其中一種動作,推敲此動作運動與空間物件彼此的推移程度,讓學生試著將自己觀察到細節分析,呈現到他們的創作圖像與立體模型中。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習感受視覺的「詩意」,透過影像、模型質感的畫面形成。
  2. 將動作探索結合對「點線面體」的創作實驗。
  3. 理解與摸索不同材質的空間表現。
  4. 體驗形隨機能的意義。

教師課後省思

對於使用「新鮮」水果作為創意發想的起源本身有點難度,原本希望能夠因應時令對應到季節水果,但在課程發展的延續性過於拉長,水果的新鮮度不再,則會影響學生對於水果本身的視覺觀察。又臺灣擁有豐富的水果種類本是其優點,教師在準備材料時比較難以讓每個學生都能自由地選擇自己想要的那顆水果,學生選擇的自由則稍微被教師在準備材料時侷限住。但,讓學生在有限的條件下選擇也是一種過程,這部分除了讓學生在學習對新鮮水果的五感紀錄之外,也稍微能夠說明選擇其水果的原因作為整個計畫小小的動機。

因此,課程進行到第2個月時,水果則不再是整個基本設計課程的觀察重點,其重心開始轉向對於點線面的各種創作。平面則為漫畫創意故事延伸,立體則為鋁線解構水果造型作品為主,額外增加使用手電筒光源的拍攝手法,讓學生能愉悅的學習與發現虛實光影對應基本設計的點線面。而後整個課程的設計期待學生對於身體感知空間這部分能夠多做琢磨,以外文繪本的螞蟻視角引導學生重新觀看環境的角度,換位思考想像被放大的空間,請學生到校園內拍攝這樣的鏡頭畫面,這部分學生都能夠做到不同視角的空間攝影。最後一部份與空間互動這塊,比較像是表演藝術的課程延伸,期待學生能夠想像自己就是渺小的蟲蟲,在這顆水果裡頭生活。肢體表演的引導還沒有做得很足夠,未來比較期待能夠多與舞蹈老師或是表演藝術專長的教師討論引導的方式,協助學生能夠更沈浸於表演的部分,相互合作拍攝出不同的身體姿態。

課程規劃
  • 01
    魔鬼藏在細節裡—水果偵探:點

    換位思考農夫靠天吃飯的超能力是來自於天氣氣象、雲的觀察與溫度體感的經驗累積。以偵探遊戲的方式引導學生將眼前的水果(老師以蘋果作為示範)作為懸疑故事的主角,放大自己的感官觀察蘋果的顏色外型、輪廓、氣味、新鮮程度。

  • 02
    光之榮耀:水果的色&點

    『魔鏡、魔鏡告訴我』用鏡子、光線找出水果的真實面貌,可拿出不同顏色的色光照射水果表皮,請學生盡力觀察顏色的變化,並試著拿起棉花棒/牙籤,運用三原色的壓克力顏料,以點的方式詮釋物體:水果本身顏色因新鮮程度所產生的變化;光反射在水果自己身上的呈現;以及立體造型的描繪。

  • 03
    蘋果繞一圈:線的魔力

    「如何簡單測量水果的周長?」請學生只能運用身邊周遭隨手可得的物件,而不能使用專業測量工具。請學生先自制簡單測量周長道具,紀錄此道具量出的數據並分享有趣的提案。接著請學生使用3mm麻線或3股棉線、雙面膠將手中的水果進行纏繞,纏繞過程要確保棉線需要緊密貼合水果的表面。

  • 04
    Whistle

    請同學以手中的這顆水果,用不同國家或是本土語言的發聲作為水果諧音字,發揮其想像力僅以平面繪製的點、線、面作為文字設計圖像。試著透過圖像設計搭配漫畫特性強烈的網點等視覺特效,有趣的敘述水果的想像故事,鍛鍊說故事的能力。

  • 05
    七矮人的發現:空間與水果的尺度

    將上次課程完成的棉線水果拆解,原封不動的拉直棉線的長度。走到校園空間,試著去感受與探索此物件的原周長與空間比例的幅度。紀錄自己將水果透過「轉化」的概念置入在校園空間當中。

  • 06
    重置「獨」水果—一筆畫

    作為下個課程對於2D線條轉換成3D鋁線鐵絲的空間創作。

  • 07
    重置「獨」水果

    讓學生可以訓練手的思考能力,慢慢建立立體造型,固定使用此棉線量出來的長度範圍,並且轉換3mm鋁線或鐵絲材質,重新塑造一個獨一無二、全新外型的「獨」水果。

  • 08
    重置「獨」水果:尋找虛線與實線的光影遊戲

    將獨一無二的水果作品,置放在DIY的白底攝影棚,使用多支手電筒的輔助,尋找光影間的虛實奇幻。

  • 09
    蟲視的水果內部:空間靈感創意蒐集

    藉由「BAD ANTS」英文繪本導讀,讓學生能角色扮演,試著放大自己的空間感官,假設身體縮小到跟螞蟻一樣小的時候,整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請試著到校園內拍出3張以上的攝影視角,發揮想像力,詮釋渺小生物來到校園內冒險的景色。

  • 10
    蟲視的水果內部:面的創意增生

    創意思考第二步:讓學生練習形體轉化。以拍攝的照片為主,試著去結合與重組畫面,想像如果自己是住在水果內的那個小生物,從你的角度看到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運用黑色蠟筆、水性黑色色鉛筆、白色炭精筆作深淺空間構圖。

  • 11
    裡外的反思

    此部分讓同學一起發揮想像力,假設裡面有隻住了一陣子的微型縮小人,當人類準備將這顆水果大快朵頤之前,微型縮小人在蘋果裡面所需要的每個活動空間範圍。並學習感受動作推移的過程,需要透過細微的紀錄與觀察自己拿起水果之後是用什麼方式吃完?將自己每個步驟:洗、削、切、咬、挖等各細部與水果的互動關係全部描述、紀錄視覺化呈現在平面紙張上。拍攝動作作為構圖的基準。與同學互相討論創作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與各種可能解決的方式。

  • 12
    「咬一口、我在這」視覺黑白草稿

    試著使用黑色奇異筆,將上堂有漸層的空間構圖以純黑色色塊作為基圖。我們在前段各種針對水果「點、線、面」模型的體驗練習,此時可以引導學生試著思考這些與蘋果互動所產生動作的軌跡,它們在彼此之間所契合的各種形狀、輪廓可以創造出什麼樣的視覺面塊。並且運用黑白兩大顏色去創造正負空間的可能,接著請學生閱讀此空間平面圖,發揮創造力去表現虛無的走道、空間容器與實體牆面樑柱、紮實地基等組合空間的各種元素。

  • 13
    「咬一口、我在這」模型製作

    試著思考毛毛蟲在水果內部行進的路線,使用額外不同的媒材或回收料,且必須與原水果皮相同面積的瓦楞、紙板等進行組裝。過程請思考用各種剪裁、切割、堆砌、組合、鑲嵌、黏合、卡楯等拼合動作。引導學生運用紙板的各種組合拼裝方式,試著用立體模型轉化動作凝結的模型創作。

  • 14
    集合模型的實體編排練習

    每個人一塊全開的尺寸的位置,自行設計與思考適合的材質做底版,將設計概念和各種不同階段的模型佈置排列上去。

  • 15
    公開展示

    學生學習自主規劃,觀圖的動線以及作品的呈現。並逐一拍出自己對作品介紹的影片、錄音錄影。

  • 16
    發表與評圖

    同學互相給予指教與鼓勵。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