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教室色彩小改造

核心概念
  • 色彩的和諧美感
  • 環境色彩的特點
  • 改善色彩的方式
美感知能
  • 色彩的城市意象
  • 色彩的對話關係
  • 色彩的秩序之美

課程概說

1. 以色彩為主軸,從排列和諧色彩的活動,理解色彩的系統性、對話關係,進而發現教室的牆面色彩問題,並引導至校園周遭的環境色彩,在觀察與色彩分析後,探索環境色彩的美與醜,實為彼此間的對話關係出了問題,而得以反思改善之道。
2. 透過融入性色彩的實例介紹,使其進一步理解色彩與環境的關係,有其凸顯或融入的差異,在感受低調的色彩美感後,分享小組觀察環境色彩的心得,在同儕彼此互相提供意見後,省思如何將「融入性色彩」的概念,以適宜的色彩對話關係應用於改造教室的牆面色彩。
3. 由實際操作色彩與比例關係的練習,感受色彩因比例而產生的秩序之美,並在比較不同藝術家的作品後,能從藝術家對城市的色彩意象之作,理解細緻與寬大色塊的視覺差異,而選擇將較為細緻、有比例關係的環境觀察色條,應用貼製於模擬教室縮小比例的紙板上,使其產生視覺混色的效果,並與校園周遭的環境色彩達到和諧之感。

美感預期成果

1.能發現並分享環境的色彩問題。

2.能與小組合作找出和諧色彩的關係。

3.能比較不同比例的視覺差異。

4.能應用比例設計色彩諧調的作品。

 

教師課後省思

再次經歷了一次緊湊的色彩課程,深深體會到:色彩其實是可以從生活出發,透過觀察、分析的實際體驗,讓孩子們感受到色彩搭配的適與不適,甚至是可以經由一點小小的改變,讓生活變得不一樣。

以往在上色彩課程時,會覺得應該要將色彩的基本要素、冷暖關係、對比應用都講述過之後,學生才能對色彩有清楚的認知,但這次發覺:學生在動手操作比較的過程中,較能有所體會,因此逐漸修改為集中焦點於色彩的主色系、強調色的比例應用,學生也較能掌握住重點,進行後續教室模型的色塊貼製。

雖然還是超過六節課(無實際進行改造教室的班級約八節課完成),但有了這次的經驗,我想:未來的教學規劃會傾向於縮減色彩的基本要素之講述,讓學生多增加色彩主色系的調和色練習,直接透過強調色的搭配應用,感受對比與調和色的主副關係;比例的排列組合則直接以木塊進行操作,可以省去許多憑空想像、徘迴摸索的時間。

課程規劃
  • 01
    系統色彩

    以排列百色紙膠帶進行找出和諧色彩的關係(前測),藉此說明系統性色彩(色相、明度、彩度)、色彩的對話關係(細語色、對話色、喊叫色),排列紙膠帶的和諧色(後測),發現教室色彩問題、尋找教室主要色彩關係(咖啡色桌椅)、觀察咖啡色的三要素變化。

  • 02
    環境觀察

    帶學生前往居仁附近的台中火車站、刑務所演武場、春水堂、無印良品、台中文學館、宮原眼科、文創園區、校園內部(分不同年級、班級進行),環境色彩觀察分析(與咖啡色桌椅相關色系)、紀錄色彩、臉書分享。

  • 03
    小組分享

    理解都市酵母如何改造變電箱色彩,使其與環境融入,各組分享觀察環境建築所得之色彩組合,他組提供意見回饋。(教室油漆者,需進行票選最適合教室牆面的一組代表色。)

  • 04
    比例規劃

    運用觀察的環境三色,規劃教室牆面模型色塊之比例。透過其邊界影響明度之法(白或黑)、保羅克利vs蒙特里安作品(色塊比例的寬窄差異),自行量測教室牆面尺寸、決定三種色彩搭配之比例(如1:2:4)。

  • 05
    裁剪色條

    小組工作分配、裁剪色條。 (教室油漆者,需以膠帶進行教室牆面的塊面分隔)

  • 06
    模型貼色

    作品依比例裁剪三色紙膠帶色條,貼製色條於模擬教室的三面模型紙板上,各組分享成果,票選最適合教室牆面的代表色作品。 (教室油漆者,需分組進行教室牆面的油漆上色。)

徐韻琴
臺中市立居仁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臺中市立居仁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