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從「意識、策略、實踐」三個面向出發,從《南風》系列作品所呈現的環境議題,引導學生「意識」到社會各項議題,試著探索環境、社會、公民責任等交互關係,以攝影為觸碰社會議題的「策略」,結合環境教育與SDGs12責任消費與生產議題,期待讓學生於藝術學習時能以策展的方式結合公民意識的「實踐」,了解當代藝術在面對社會議題時的不同取向與反饋,整合生活周遭經驗,將學習場域擴展到教室外,最後再將所觀察到的議題帶回校園中展覽,分享視角予校園中的其他師生。課程教學策略採分組討論,讓學生能從中培養良好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的核心素養。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能藉由攝影作品的構圖比例與畫面構成概念進行實作練習。
- 學生能連結色彩、比例與景深的技法構成攝影作品。
- 學生能掌握不同視覺語彙傳遞不同的社會議題。
- 整合SDGs責任消費與生產的議題,讓學生檢視社會現狀,建立永續的概念。
- 學生能嘗試運用策展的方式,喚起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實踐社會參與。
教師課後省思
-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系列課程執行遇到的問題有四處,一是社區議題踏查時,部分組別會「劃錯重點」,尋找「好看」的景象拍攝,故過程中需要一再提醒學生本節課的重點在「發現議題」,並且以攝影的方式呈現,多數組別經提醒後皆能注意此特點。
系列課程另一處問題為學生以攝影作品表達欲呈現的議題時,容易憑直覺將主題直接放在畫面正中央即按下快門,需要提醒學生靈活運用先前所學之攝影構圖、比例、色彩等概念,兼顧作品呈現的美感。然而,一方面也需要避免過度強調攝影技巧,還是必須要引導學生聚焦於對周遭環境的檢視與再發現。
第三個問題為展覽策劃難免需要對作品進行介紹與論述,尤其學生的作品未臻成熟,需要文字輔助傳遞其對各項議題的看法,然而在展板設計上因為考量課程進度為多著墨,因此多數組別所設計的展板多半過於花俏,此則為未來規劃相關課程需注意之處,可至少再增加一週「展示設計」相關課程。
最後是各組設定的議題需要學生運用課餘時間拍攝,加上本學期遇到校慶、國慶連假等,故課程安排上也拉長二次授課的間隔時間,讓學生有較充裕的時間和組員找尋拍攝畫面完成作品。原訂課程結束時將於本校文史館布展,然考量系列課程尾聲時已屆學測前夕,實施班級皆為高三,故原訂向校內同學公開導覽擬於下學期開學時辦理,讓學生有更多時間準備公開導覽內容。
- 未來的教學規劃
本學期執行完畢後驚喜的發現學生對於將自己的作品輸出辦展覽是充滿期待的,故日後對於展覽整體規劃,或是「展示」的概念或許可以有更多著力。而引導學生有意識的以影像記錄重要事件,而後做系列的回顧與呈現也是另一個可以持續執行的教學活動。例如有一組學生的主題是「風暴中心的家園」,因為系列課程執行階段恰好遇到山坨兒颱風,許多人家中都面臨淹水和各種災損,學生表示希望能以災難性的影像呈現防災的重要性,以及災後攜手共建,令人印象深刻,也相當具有意義。
最後,學生的作品難免會有「人」入鏡,除了組員本身擺拍,其餘照片是否可用於展覽需要提醒學生應經由當事人同意,部分組別作品牽涉到街友,此則能延伸出影像傳遞的意義與公平正義的討論,然因美感系列課程時程緊湊,已無暇再介紹相關的攝影作品與衍生議題,此則可作為下學期布展與導覽課程努力的方向。
- 可作為課程推廣之參考
系列課程大致可以分成二階段,一是「影像的力量」——讓學生認識攝影作品運用各種符號語彙傳達情感與思想,接著觀察攝影作品如何運用色彩、比例與構成凸顯主題,而後亦運用自身的行動載具進行攝影練習,約2週4節課可完成;二是帶領學生走入社區,觀察生活周遭,再發現周遭的議題,運用攝影展覽的方式呈現,此部分需要給予學生較多的準備時間,並不斷地來回討論,按展覽主題挑選適合的作品,約4-5週8-10節課可以完成。未來課程推廣可以考量課程時間安排,選用不同的課程組合。
-
01介紹攝影的構圖比例與畫面構成的概念。 • 融入「SDGs責任消費與生產」議題,希望能夠透過檢視社會現狀,建立學生重視永續發展的觀念,打破過往經濟成長與環境退化之間的必然關聯。
• 教師以簡報展示〈南風〉系列作品,引導學生觀察攝影師如何以畫面構成,營造衝擊性的視覺效果。
• 引導學生討論作品中所見到的符號語彙,讓學生了解視覺符號在文化脈絡中的運用,建立視覺文本的基礎概念。
• 配合10/5臺灣石虎日介紹「SDGs責任消費與生產」議題,引導學生思考生產與環境之間的拉扯。 -
02培養觀察生活週遭環境並以不同色彩表現物體特色之能力。 • 建立運用色彩、比例、景深構成攝影作品的能力。
• 介紹手機攝影的格線、光圈、快門、白平衡等功能,讓學生熟悉行動載具的操作方式。
• 介紹井字構圖、黃金比例、眼神空間等基本攝影作品構成概念。
• 帶領學生走入校園觀察並拍攝照片,運用不同的色彩、光圈,表達意欲呈現的物體特色。 -
03培養觀察社會環境中所呈現之不同議題的能力
• 檢視前次課程的攝影成果,討論合適攝影呈現手法與畫面構成。
• 帶領學生走入社區,觀察校園周遭的環境,以攝影的方式呈現其所觀察到的社會議題。 -
04透過「畫面意涵」分析,培養學生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的能力。 • 能「有意識地」運用畫面構成,呈現意欲凸顯的社會議題。
• 引導學生分組,選定一特定議題,以攝影的方式呈現意欲向觀者傳達的概念。
• 提醒學生可運用不同的符號、視覺語彙構成畫面。 -
05以Smithsonian的A Guide to Exhibit Development引導學生認識策展的基本概念。 • 能選定分組議題,選擇合適作品,傳遞不同視角。
• 介紹展覽的Big Idea, Key Messages, Critical Questions建立策展的基本概念。
• 引導學生分組檢視組員所拍攝傳達的作品意涵,選定一議題規劃展覽架構,選擇合適的作品策展。
• 請學生按一定格式製作系列作品說明與展品說明牌。
• 教師協助學生將作品輸出,預告下次課程將實際於本校文史館布展。 -
06能瞭解人體尺度與展覽空間規劃的基本概念,運用於展覽策劃
• 引導學生注意人的視角與展覽空間規劃觀展動線、進行佈展。
• 分組講述作品場佈規劃,介紹欲呈現的主題與切入角度,說明作品意欲傳達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