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以廢為寶

核心概念
  • 設計思考
  • ORID議題討論與分析
  • 綠色設計、永續設計
美感知能
  • 纖維、線性的材質組構與變化
  • 塑類材質的接合固定與黏貼

課程概述

我們消費與丟棄的速度愈來愈快,地球的資源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已面臨極限,希望能藉由認識東西背後的故事,互相討論,共同檢視消費模式,並針對環境中的廢棄物激盪創意來加以改造,賦予廢棄物新生命,讓物質廢而不棄,進而點石成金。
留心身邊可用素材,跳脫既有對於材料使用的認知局限,結合生活經驗,透過手的實作來發現與感受各種創意,組構材質與在搭配過程中學習色彩、比例的關係,從物件的成型過程中能理解結構造型、構造的呈現。能將設計原型能與他人分享,並思考是否具有再修正與精進的空間。面對過多的廢棄物,能檢視自己的消費習慣與態度,拿出行動力,落實零廢棄的永續觀念。

美感預期成果

課程之後師生都能主動出擊,從自身消費態度與行為改變做起,落實於生活中,面對生活中的廢棄物除了丟棄,也能動動腦有巧思的轉化與另做其他的運用,並能將環保觀念拓及身邊的人。

教師課後省思

課程最初本希望從觀看「The Story of Stuff」來進行課程動機引導,後來調整為觀看「The life cycle of a T-shirt」,讓服裝科學生觀看影片後準備辯論會,學生能對於內容的思考更有感,議題討論時也比較熱烈。
課程進行時,因為布料再利用的發想需要比較多的時間引導,以至於後續只能讓同學先將這件作品完成,而無法再進行到對織物改造的創意發想與具體化。課程進行過程中,自省覺得這樣的課程內容對一年級同學似乎太困難了些。所以日後若再操作類似課程,這部分進階的設計可能還是會只停留在廢棄布料的再利用,若時間有餘裕,希望能再多介紹世界各地對於廢棄衣物或布料的處理。

課程規劃
  • 01
    一日生活廢棄物

    使用回收大百科網站,丟垃圾大考驗的遊戲來認識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屬於可回收的廢棄物。說明下一次上課時同學需要準備的觀察與紀錄。
    從一日生活中的食、住、行、其他類別等方向來觀察、紀錄生活裡的廢棄物,紀錄方式可用手機拍照下來。
    在下周上課前可以將紀錄下來的照片放至miro討論區內。

  • 02
    廢棄! 廢? 棄?

    在miro討論區中觀看大家拍攝下來的照片,進行分類討論。這些被記錄下來的廢棄物它們的材質有哪些?
    觀看「The Story of Stuff」,課程進行中針對一日生活廢棄物進行ORID焦點討論,針對這些廢棄物你還發現了甚麼?當時的感受為何?體悟了甚麼?這對你的影響是甚麼?

  • 03
    塑膠危機

    從「塑膠危機」來了解現在被塑膠影響著的動物以及各種海洋生物有哪些,從其中挑選一個生物圖像與同學紀錄的廢棄物照片進行名信片的圖像與標語的編排設計。

  • 04
    舊與新織重縫實驗(一)

    微塑膠、微纖維、衣物所造成的汙染,如何解套,世界各地的回收方案。
    與學校服裝科同學合作,從服裝實習課程中收集的剩餘布料,結合家裡的廢棄(衣)物,練習修補或改造的發想,嘗試以廢為寶的實驗過程。

  • 05
    舊與新織重縫實驗(二)

    將個人針對織物改造的創意發想具體化呈現,並能與人展示、述說設計原型的思考觀點。收集測試者的想法,歸納反思自己當初的創意設計觀點可行與否。

  • 06
    WHAT CAN I DO?

    運用《誰吞了史丹利》繪本,在「我們可以為海洋做的5件事」中,想一想,並說一說自己可以做到哪幾件?還有哪些其它愛護海洋的環保好習慣?從自身消費態度與行為改變做起,落實於生活中,以實際行動來改善海洋垃圾汙染問題。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