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紙張的切割與摺折,使平面形成可變動的立體與「零組件」的裝置,進而動腦組構立體書,產生動態閱讀的樂趣。
軟包裝的衛生紙容易離家出走,造成教室內雜亂,要求學生思考解決方法,引導出重複使用硬面紙盒及如何固定在桌子邊的接合構造。
實地觀察校園以及八卦山上植物。進行植物色彩觀察,辨析。葉片形狀描摹,色彩辨析。種子撿拾觸摸,觀察種子的外觀,生長結構,利用形狀、質感、構造等設計課程。
由外在視覺形式美感的初階能力養成,基本設計課程運用設計思考及博物學探究策略,學習者探索與家族的情感連結,經由生命故事脈絡,以紙本書為媒介,連結情感與美感。
構造討論的是物件與物件之間的接合方式,是構成個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細節所在,先讓學生從唾手可得的文具認識構造的重要性。
讓學生發現結構中力的作用與美感的關係,以分組的互助學習模式,從視覺上的體驗觀察,讓學生能先了解「結構在生活上的應用」,並讓學生操作一種與力有關的美感工具。
成品探討讓物件中可動的關鍵來自於「構造」方式,利用單層或多層的紙張疊合,在適當處裝置「小零件」,讓紙板產生各式不同的可能性,進而產生「翻翻轉轉-創意流轉新天地」立體轉動的樂趣。
學生思考物件呈現的樣貌,以及構造的功能及美感,藉由製作立體卡片來呈現。
學生將折製的三角小構件,從底作開始組合研展,拼湊不同型體或功能性物件。
本課程透過觀察的覺知能力,去發現生活文具與物件收納的構造元素。積累學生以 「構造的眼光」觀看對象物的經驗,進而融入生活應用對生活有美感受。
本課程設計自製手工布書將結合生活藝術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手工藝製作,以較接近學生日常生活的物品為方向,去引導學生在美感實驗課程中認識與發現結構、色彩、質感、構造等美感目標。結合生活藝術美感與實用性機能的運用,讓學生深刻體會什麼是藝術美感生活化、在地化。
期待學生能以相機、手繪觀察生活周邊「接合」、「支撐」的例子,和老師所給的建築範例,並使用傳統媒材「竹」片或竹條,以膠帶、麻繩、竹線等,結合基本竹編手法完成構造,並體解媒材特性,由嘗試或失敗的歷程中,完成對在校園中搭建屋頂的挑戰。學生經歷這次課程,能對生活中的結構/構造有感,由手作的課程中感知構造/構造的美感。
從一張紙到一本書,已經從平面思維進展到可翻動的微立體,利用紙張間不同的接合方式,增加彼此關係的趣味性,讓不同技法呈現立體結構的手工書,將「任務─部位─外觀─細節」的著眼點再一次被實踐。
採分組方式進行,討論「物件與物件的結合有哪些方式」,並提出「不利用其他材料,如何讓物件與物件結合」,藉此導入課程主要概念「榫卯結構」的定義、優點與用途。「利用風扣板、竹籤與麻繩等材質,製作手機座」以此作為設計的主題
構造是依功能需求,使用合宜的組構方式,讓設計想法落實,透過做中學的不斷操作,能依不同材料特性和功能需求,完成兼具美感的接合方式。
設計基本結繩構造應用,結合藝術生活美感與運用校園內不同的材的質感、樹枝、木條、竹筷子來製作立體構造、具有實用機能的手工藝術四角餐桌。
透過課程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重新發現自然質感之美與人工質感之美;並透過「採集」紀錄質感。從品牌植物花布美感元素,應用介紹各種手染布技法,如「絞染」&「縫染」以「植物染」設計專屬花布,完成一質感書皮衣。
從東女前日式建築群參訪對舊建築歷史梳理、日常家具等生活物件之觀察,了解結構力學與美感關係。透過美國建築師BRYAN BERG 撲克牌建築作品,並進行卡卡疊實驗,以「轉角遇見ART」為設計主題,觀察校園環境、並為校園角落進行符合場域之休憩椅設計,並完成1/10模型椅製作。
從觀察著手,設計尺寸合宜的手提/肩背袋,從「構造」形式、「結構」關係探討不同形狀的袋包對應其與盛裝物、與人體的揹負關係、使用便利性、適用場合等生活面向。
因應每個職群的差異,職人的工具袋會有迥異的趣味:木工、水電、泥作的基礎工具不同、對應的隔層也會有相當大的差異。引導學生從「職人的工具袋」著手,從發覺盛裝物與容器的關係開始,進階探討攜帶時的便利性與取用時的適手性。加入不同的五金配件或魔鬼氈、拉鍊等物件後,讓軟性素材間產生新的「構造」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