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竹編(紙捲)屋頂結構/構造研究

核心概念
  • 不同建築結構的美感,如水平、圓頂、尖頂等。
  • 欣賞建築、家具之間結構美滿。
美感知能
  • 觀察生活周邊「接合」的物件關係
  • 觀察生活周邊「支撐」的物件關係

課程概述

我在閱讀建築書籍時看到,圓頂解決了公共空間大跨距的屋頂結構問題,而不同世代的建築師,對屋頂的結構工法,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再者校內的建築,為因應9年國教成立後初始的建築,波浪三角形的屋頂,也成為學生對學校的重要記憶,所以想從「屋頂」為出發,讓學生發現結構的美感。
期待學生能以相機、手繪觀察生活周邊「接合」、「支撐」的例子,和老師所給的建築範例,並使用傳統媒材「竹」片或竹條,以膠帶、麻繩、竹線等,結合基本竹編手法完成構造,並體解媒材特性,由嘗試或失敗的歷程中,完成對在校園中搭建屋頂的挑戰。學生經歷這次課程,能對生活中的結構/構造有感,由手作的課程中感知構造/構造的美感。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由觀察、賞析的過程中,發現結構/構造 在不同型抗(使用結構達成作用力的平衡)帶來的視覺美感。也希望學生能就這次經驗,理解到對「竹」這項媒材與結構的關係,並對生活中的結構美感有所知覺。

 

 

教師課後省思

在實驗過竹棍之後,發現竹棍或竹筷裁剪困難,所以改將竹棍作為學生實驗結構的第一個小作品使用,即是讓學生用四根竹棍,加上紙張和膠帶,做成結構堅固的平行四邊形。在屋頂建築的單元中,則使用紙張捲成紙捲,作為基本建築材料。

課程規劃
  • 01
    觀察要點建立

    請學生以手機在生活中找尋「接合」、「支撐」的物件,拍照後並以手繪研究該結構方法。

  • 02
    觀察行動與記錄(一)

    手繪圖文並茂,研究該「接合」、「支撐」結構

  • 03
    世界上常見的「接合」、「支撐」範例

    從童軍「考驗搭建」觀察結構技巧,傳統竹編技巧。

  • 04
    嘗試使用竹棍的搭建和練習

    嘗試竹棍、膠帶、麻繩、竹線的媒材嘗試

  • 05
    結構完成與分享(一)

    將屋頂結構搬到校園空間裡,完成校園空間的暫時轉換。

  • 06
    結構完成與分享(二)

    和同學分享結構完成照片,並說明對材質的感受和理解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