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自製手工布書(個性小書)

核心概念
  • 觀察分析生活上各種精美書本、手工書如何運用各種不同質感紙張創造出具有藝術美感價值的手工書本,分析其美感與創意特色等
  • 辨識及描述各種藝術美感手工書的封面、內頁、紙張的「質感」與組裝的「結構」及「構造」的實用功能、美感要素
  • 認識「質感」,進而養成在日常生活中對美的表現敏銳性與觀察週遭的興趣與習慣
美感知能
  • 美感的基本認識,包括不同的質感、色彩的意象、比例的大小、構成、構造、結構的概念、意義、領域和範圍,以了解何為「美感」?建立基本認知以作為本學期學習美感的基礎
  • 認識美感在生活周遭、延伸美感觀察校園內不同的樹葉的色彩質感、樹皮、洗石子、磁磚、器具、窗花、欄杆等學習環境、生活環境、社會、文化與科技中的表現,學習如何在生活中發現藝術與美感,並應用藝術與美感於生活中。進而能分析、討論、反思說明
  • 嘗試運用各種自然媒材、樹皮、樹葉拓印、人工材質,探求傳統與非傳統藝術風格的差異在那裡
  • 結合藝術與新科技媒材,設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息的手工書
  • 讓學生學會辨識及製作各種不同的手工書內容、封面、各種形式與不同材質的特性
  • 感受及識別大自然素材與人工素材的差異, 體會在不同時代、風俗習慣、社會價值的藝術美感生活與價值觀
  • 養成日常生活中具有藝術美感表現及細心觀察周遭的美好事物興趣與良好反思的習慣

課程概說

在本課程中,以活潑生動的設計,主題比較接近學生日常生活的物品為方向。去引導學生在美感實驗課程中認識與發現結構、色彩、質感、構造等美感目標。進而更了解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同的用品或是不同的校園建築、材質、色彩以及延伸美感觀察校園內不同的樹葉的色彩質感、樹皮、洗石子、磁磚(建築材料)、器具、窗花、欄杆等。在課堂上學習藝術美感中的不同因素有那些,可能正來自於質感、結構、色彩、構造等等,雖然質感理論上是一種理性且攸關實用功能與創作的一環,結合生活藝術美感與實用性機能的運用,讓學生深刻體會什麼是藝術美感生活化、在地化。
本課程設計自製手工布書將結合生活藝術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手工藝製作,可以運用校園內不同的樹葉的色彩質感、樹皮、來拓印手工書封面。來引發本校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進來透過親自動手製作體驗,運用不同的質感、材質去設計能讓手工書之封面材質千變萬化、多采多姿的呈現出來;內頁也利用不同材質的紙張質感去設計,改變傳統的視覺感受,因此在這個單元習作中運用各種紙張、不同的纖維材質、金屬材質、塑膠材料、絨毛材料去製作封面。接下來更進一步製作內頁,也運用不同材質的紙張去製作以及裝飾、裝釘繩索等各種問題的解決。也藉此讓學生體認現實的生活中,設計者往往要考慮現實條件(如成本預算、材料、尺寸、大眾觀點等)進行規劃設計,挑戰了製作者的創意,也讓藝術美感成為手工藝產品增加價值的重要功臣。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認識何謂色彩、質感、比例、結構。
  2. 能運用質感、比例、結構解決設計的問題。
  3. 發現並感受質感的美感能力。
  4. 從理性的思考功能,進而轉化成情意的質感美學。
  5. 能認同好的設計不僅是解決問題,更應具有美感、實用性的價值。

教師課後省思

在第一堂課上,先用口訴解說讓學生回想過去使用過、看過的個人手工藝布書經驗,並用教學影片、幻燈片引導學生學習的動機、興趣以及所有概念。並請學生嘗試各種不同的想法與設計,完成自己理想的專屬自已個人手工藝布書作品。透過同學相互討論、回想過去使用過的個人手工書以及相互欣賞觀摩別人的創意。有些學生會比較害羞,怯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可以發現學生大多樂於親自動手做做,從中領悟什麼是質感、什麼是結構、什麼是美感等問題。

課程規劃
  • 01
    第一堂

    視覺要素:質感、構造、色彩

  • 02
    第二堂

    讓學生在學校校園上課,觀察生活周遭環境不同的植物質感,建築構造與色彩概念

  • 03
    第三堂

    欣賞製作自製手工布書(個性小書)之影片

  • 04
    第四堂

    發表自己的設計個性自製手工布書(個性小書)理念

  • 05
    第五堂

    繪製設計自己的自製手工布書(個性小書)彩繪圖

  • 06
    第六堂

    彩繪完成手工布書(個性小書)作品

羅同光
國立臺東大學附屬體育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國立臺東大學附屬體育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