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立體書有構美

核心概念
  • 構造的接合與拆解。
  • 構造的規律性。
美感知能
  • 刀具與切割尺的關係
  • 使用刀具壓線後再摺的摺線處理技巧

課程概述

本學期二年級的課程規劃做立體卡片的練習,故在美感課程中,安排對構造的初探,由發現材質的特性起,到雙足立體卡片的構造規律性,並於美感課程外,再指導學生完成4種不同結構的彈出型卡片,期待他們之後在將所有的卡片組合成一本書時,也能關照卡片條件,有規則可循,組合並完成立體書的書衣構造,故規劃此美感課程,讓學生能多一些對構造的認知,希望他們能思考物件呈現的樣貌,需要處理哪些構造,構造的功能及美感。過程中,透過小單元的練習,讓學生發現接合紙張有更多的可能性,接合時位置及尺寸的參考依據,以及能使紙材密合平順的細節,並能思考各項物件組合在一起時,彼此的對應關係,包括方法、位置、方向、步驟、次序…等,從中驗證與調整。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習慣用黏貼的方式處理紙張的接合,但有人會隨意黏貼,或過量使用,透過小單元的練習,讓學生發現能注意到接合處的細節時,才能發現美感的存在,再透過物件造型的改變與增加,進一步探索各項物件組合在一起時,應該有彼此的對應關係。期許學生能嘗試多樣的接合方法,並發現構造剛剛好的樣子,再進而思考如何做到剛剛好。

教師課後省思

在原計劃書的課程規劃中,對於材質的試探與接合方式的探究著墨過多,但本學期以立體卡片教學為主,會期待最後學生能將作品集合成一本立體書,所以有很大的時間壓力,而材料主要使用紙張(丹迪紙),黏合也會是固定紙張時的首選,故將材質的試探運用在書盒的製作上,並抽換掉接合方式的探索,改由紙物件間的空間對應關係及組合順序取代,期待在時間的應用上能較有效率,將美感課程中的小練習也能應用在學期作品的一部份,但也因爲如此,學生在小練習中的試探會似在尋找標準答案,而缺乏多樣性。最後因疫情關係,期末的作品在家製作的進度與完成度,明顯大幅下降,無法如預期在期末時將書籍組合完成,只能鼓勵部分勤奮的孩子自行將之完成,於下學期配合學校書展展出。

課程規劃
  • 01
    經由不同材料的試探,發現材質的特性(1)

    將學生分組,各組五人,讓他們各自從桌上的六種材料(卡紙、奶瓶紙、透明片、鋁片、薄木板、紗網)中挑選一種使用,依照老師發下的圖稿,裁製成書盒。

  • 02
    經由不同材料的試探,發現材質的特性(2)

    繼續完成上周的作業,讓學生思考如何裁切?如何取捨?如何摺?如何組裝?完成後,再填寫學習單及互相觀摩。

  • 03
    透過任務指派,發現兩個物件適合的黏接位置

    發給每個人一張32k的紙張,對摺成卡片,接著,將準備好的六種摺紙圖例,讓學生依圖示裁剪摺妥後,再利用魔術黏土稍做固定在卡片內頁裡,任務是能在卡片打開時,完全展開,而在卡片闔上時,亦能順著原有的摺線收回。完成後互相觀摩分享,找出作品成功的共通處。

  • 04
    藉由問題產生,發現構造中的造型限制

    讓學生準備兩張32開的紙張,其中一張對折成卡片,另一張裁剪成正方形後,摺成放射狀的菱形,利用魔術黏土找出合適的黏貼處後,讓學生在正方形紙張上嘗試裁切(至少一刀),做出有特色的造型,再黏貼於卡片上。

  • 05
    透過物件的增加,思考構造的組織關係(1)

    讓學生觀看製作彈跳卡的教學影片,思考三張紙物件的關係、組合的順序及黏接的位置,利用Google表單做回應。

  • 06
    透過物件的增加,思考構造的組織關係(2)

    跟著影片內容,完成作品後再上傳至雲端,在雲端上學生可以互相觀摩分享。

王莉雅
嘉義市立北興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嘉義市立北興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