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與美疊橋

核心概念
  • 單位形的發想。如何讓牙籤形成「面」與「空間」,並能承受各方向的「力」。 「面」的各種單位形\t如:三角形、四角形、六角形、在兩根吸管中間形成V形、X形… 「空間」各種單位體\t如:三角錐、立方體、菱形錐體、球體… 操作思考:多個單位形(體)的組合如何承重、站穩、長高、懸空拉長…? 同樣承重的條件下,如何使用最少的材料?
  • 發現相同的單位形反覆排列能產生均質的結構配置,使力量分布平均,整體更穩定
  • 使用剛剛好的結構配置可節省材料,並避免笨拙感。觀察穩定平衡的結構是否含有秩序
美感知能
  • 理解結構構面的美感素養
  • 用牙籤進行單元體結構練習,要將沙包支撐起來不掉落,讓學生的練習解決力量下墜與抵抗變形的作用,並感受自然中力與抗力間所產生的變化美。 讓學生操作單位形組合「橋」,解決承重與抵抗變形 任務提示:利用結構組合,讓脆弱的牙籤能承重,能夠懸空延伸,不被壓垮變形,能保持自身平衡不側翻,同時最好還能兼顧美感。

課程概說

設計『結構橋美力』單元,讓學生發現結構中力的作用與美感的關係,以四人一組的互助學習模式,從視覺上的體驗觀察,讓學生能先了解「結構在生活上的應用」,並讓學生操作一種與力有關的美感工具,由簡單到複雜,在六堂課裡發現好的結構設計,同時展現力量與美感。
第一堂課利ppt及活動的放式,讓學生初步了解結構的概念,感受結構在生活上的美感運用。
第二堂課讓學生運用牙籤及補土進行單元體結構練習,要將沙包支撐起來不掉落,讓學生的練習解決力量下墜與抵抗變形的作用,並感受自然中力與抗力間所產生的變化美。
前二堂課希望讓學生觀摩各組在抗力過程中所展現的結構美感,並說出哪一組最美、為什麼。
第三、四、五堂課材料為水泥盤、牙籤,運用以上素材,進行結構一個橫跨水泥箱A—B點的弧面,並要撐起1~2顆沙包,感受力與力之間相互抗衡的美感,從中找尋均衡的力與美,發現力量在結構中所呈現的自然美感。
第六堂課引導學生分享創作結構橋美力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及如何解決問題,最後達成目標的方法。

美感預期成果

  1. 描述結構的概念                      
  2. 能透過素材的結構及支撐了解力的傳導 
  3. 能思考運用結構表達美與力的變化
  4. 能對生活的結構進行討論
  5. 能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表達及反思討論
  6. 能透過觀察發現多元的結構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對於結構的問題較難理解,需要引導其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結構應用,再各自反覆試驗,才能將力的傳導與美感加以呈現。加上水泥底座結構的處理,似乎增加了教學作業的時間,也增加了課後教室收拾的困難度,日後擬對於此教學內容再做修正,使其不會偏移到水泥灌注技術的製作,而是專注在結構的力量傳導,俾利美感構面結構的教授主軸更加確立與清晰明確。

 

課程規劃
  • 01
    以童軍繩及人體使用的感受結構與力關係。

    利ppt及活動的放式,讓學生初步了解結構的概念,感受結構在生活上的美感運用。

  • 02
    運用可自由組裝的牙籤及沙包讓學生感受力與抗力間的關係。

    讓學生運用牙籤及補土進行單元體結構練習,要將沙包支撐起來不掉落,讓學生的練習解決力量下墜與抵抗變形的作用,並感受自然中力與抗力間所產生的變化美。

  • 03
    以水泥裝飾盤設計,讓學生創造具實用性的結構作品

    用水泥盤、牙籤、補土,運用以上素材,進行結構一個橫跨水泥箱A—B點的弧面,並要撐起1~2顆沙包,感受力與力之間相互抗衡的美感,從中找尋均衡的力與美,發現力量在結構中所呈現的自然美感

  • 04
    以水泥裝飾盤設計,檢視運用力與抗力的實用與感受性

    用水泥盤、牙籤、補土,運用以上素材,進行結構一個橫跨水泥箱A—B點的弧面,並要撐起1~2顆沙包,感受力與力之間相互抗衡的美感,從中找尋均衡的力與美,發現力量在結構中所呈現的自然美感

  • 05
    能講出自己作品結構的關係,並挑選合於題目的結構作品。

    分享創作結構橋美力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及如何解決問題,最後達成目標的方法。

蔡善閔
臺中市立至善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臺中市立至善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