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數位科技,藉由澎湖文化色的五色與縣樹、縣魚、縣鳥跟縣寶為意象設計花磚圖案。
結合環境與戶外教育議題,在嘉義樹木園內進行植物觀察與採集後,以點、線、面的構成進行植物描繪與創作。
藉由觀察廣告中的性別意識,運用canva編排出有別於性別刻板印象的平面廣告。
以平面構成結合環境議題,加入圖像符號形成視覺傳達,讓學生能透過藝術創作的過程進行議題的反思和行動。
學生能夠利用70~90年代的高雄城市發展概況,拆解異材質、重新組合成一件作品,將觀察轉譯成藝術語言。
以零廢棄的概念,利用學校老舊桌椅加上NG馬賽克結合色彩與構成美感,再生創造出新的物件。
藉由拍立得呈現構圖取景,搭配短語進行圖文編排,最後以漂浮盒呈現整體的構成美感。
同一種素材可以創造出不同的觸覺與視覺質感,以輕質土創作水母棲息地,讓質感造型與燈光共演出夢幻潮間帶。
查閱並整理物種的瀕危等級,透過設計圖案展現物種比例美感,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知識,更能激勵他們對自然界的保護與關注。
以自然科學、視覺藝術跨域教學,讓學生以春聯為主題,練習垂直、平分、線對稱的圖形剪製。
從在地文化與產業發展的歷史,學會運用木材製作物品,在留與不留的過程中,得到視覺呈現最完美的比例,感受「木」的質感之美。
透過環境中的垃圾問題進行引導,實際拍攝相關素材進行裁切、拼貼構成,從編排中了解畫面的平衡,並進行理念短講。
以布料再利用為發想,組構材質與在搭配過程中學習色彩、比例的關係,從物件的成型過程中能理解結構造型、構造的呈現。
讓學生理解生命之花的幾何結構和美學意義,製作平面、立體等多邊形幾何作品。
課程從「意識、策略、實踐」三個面向出發,引導學生「意識」到社會各項議題,以攝影探索環境、社會、公民責任等交互關係。
體驗各式紙類浸泡水中逐漸軟化過程,了解不同紙質軟化速度與質感變化,並以平面與立體創作,展示花紋的構成。
透過美感構面,將藝術和社會的學科跨域整合,透過孩子們的雙手寫成一本本蘊含地方的美感誌。
從臺灣花磚的歷史意涵,運用色彩與構成學習畫面的設計配置概念,與「屏安」二字結合,形成台灣屏東意象美感。
以葉拓與樹枝編織為主題,結合自然觀察與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展現大自然的美感與細節。
以「臺南400」為主題,透過攝影與光影藝術做出在地議題文創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