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環境中自然美與人工美的差異,進一步探討植物與容器質感搭配,藉由歸納整合盆栽,透過集體討論建構美的角落。
本課程以美感構⾯中的⾊彩、質感與構成擺盤為主要學習內容。
本課程主要分成兩個階段,建立概念及生活運用。學生深入了解構成的概念,提升對生活環境空間的構成觀察,運用到生活中攝影。
學生能深入了解構成的概念,提升他們對生活環境空間的構成觀察,並能運用到生活攝影中。
觀察生活周遭的點、線、面形式與構成作為設計的靈感,並配合環保、永續發展議題,用輕黏土捏塑廢棄瓶身並以點線面彩繪紋飾。
本課程將從版⾯編排切⼊,讓學⽣了解排版中的版⾯美感。
從台灣傳統花和學校周邊地磚鋪面圖案開始,引導圖案構成讓學生覺察其中的秩序美。排列出屬於在地的色彩意象與構成美感 。
本實驗課程以「線條」為主題,請學生發現生活周遭的臺灣文化,舉凡各式窗花樣式、原住民文化的圖騰…等,透過此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臺灣文化的美感,探索其中秩序構成,並帶入美的形式原則,每一個圖樣設計都可以有自己的故事。為吸引國中生創作興趣,媒材將以Henna印度彩繪作引起動機進行實驗,瞭解Henna印度彩繪的由來後,期望學生透過探索與嘗試,應用秩序構成,設計線條圖樣,傳達個人價值觀、興趣、喜好或個人成長故事及關注的議題,創作屬於自己的Henna祝福,並分享傳遞給他人。
在美感計畫裡,希望讓「美感有感」。我們希望美感教育是一種「看得見的智慧」,是「看得見的美德、看得見的同理心。」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構成 出版者|教育部 發行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種物件,小至一把美工刀,大至一棟建築物,都是由許多不同材質、功能的部件所組成的整體,這些部件本身,以及各個部件之間的組合方式,都是構造討論的範圍。
歷程不是一種寫死的指南,它是一些預先的準備與思考;既包含感性的覺知,也必須回到某個理性的狀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