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質』入

核心概念
  • 認識材質的豐富多樣性,並調整創造符合需要的
  • 感受材質的屬性,並依特性,適切合宜地組合運用
  • 在操作過程中體驗質感是觸覺、視覺與經驗連動的統合
美感知能
  • 透過拓印自然物,觀察感受不同生態材質的質地紋理
  • 認識資源回收、垃圾分類的類別與方式

課程概述

同樣一種素材可以創造出不同的觸覺與視覺質感。
引導學生思考與操作,面對同樣的材料,如何透過不同的處理方式,創造出不同的質感;而當物品回歸到材料本質的時候,記憶中的質感與價值,與實際回收時所產生的落差。
透過「質感拓印 / 紀錄自然物的質感感受」、「質變 / 動手形塑質感」、「植入 / 水母生態場域創作」、「粼光殖地 / 水母棲息地」;讓學生去觀察認識水母,並思考如何善用材料創造出具美感的水母生態場域造型。
學生面對練習時,藉由自己動手去做、動腦去想,從做中學習,在比對與審視問題反覆思考中,產生美感意識。從小處擴大,去感受生活美感,更能利用材料,再生物品價值,並在消費時多些思考。
在課程中看見材料與生物的多樣性,物品生產使用過盛帶來的環境問題,並在創作中體驗,所有的美來自人與環境的美好關係;在發展當代富足生活的同時,是否也珍惜生態環境並留有資源給未來。

美感預期成果

  1. 覺察生活中質感的多樣性並能分析其特性與加以分類。
  2. 能善用材質特性,選擇合宜的材質相互搭配使用。
  3. 能運用不同工具,改變創造出不同以往的質地,勇於嘗試。
  4. 察覺質感對生活造成的影響。
  5. 能運用不同材料與技法,構成組合設計出具美感的創意生態場域。
  6. 創造出符合需求並具美感的作品,感受環境之美。
  7. 整合質感作品結合燈光的呈現運用。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在操作輕質土質感方塊過程中創意多,速度也快,產生許多令人驚艷並具美感的作品;但有少部分會未依要求發想抽象的造型,而創作出具象物件,如雪人、房屋、文字……。
  2. 在學生過往的學習中,對於抽象的質感物件或許較少有經驗去觀察與創作。
  3. 可準備多樣化工具讓學生使用,以利創造出不同結果。
  4. 在第六七堂「植入」的部分,一開始用珍珠板為底,但容易損壞且透光效果不佳,後調整成塑膠瓦楞板。
  5. 因LED燈條並非一人一條,在作品展示完成後,較為可惜,未來可利用塑膠盒或壓克力盒作為作品框,固定作品與光源,讓學生帶回作品後當燈具使用。
課程規劃
  • 01
    1. 觀察觸摸感受不同質感。 2.拓印物品的表面質感

    ●質感拓印
    1. 學生使用鉛筆與薄紙,在校園與生活中,找尋不同的紋理,拓印並記錄。
    2. 回到教室,書寫拓印物品名稱並互相分享。

  • 02
    1.動手改變輕質土的紋理變化與質感 2.使用不同工具與方法

    ●質變–拓與印
    1. 請學生裁切厚紙板,共12塊5cm×5cm。
    2. 在厚紙板上,請學生使用工具,將輕質土創造出不同質感。
    3. 可拓印、切割、刮切、壓印……,使輕質土產生不同肌理。

  • 03
    1.質感為核心,抽象造型呈現質地質感 2.感受輕質土的軟硬與形塑時間

    ●質變–形塑
    1. 請學生使用工具,將輕質土創造出不同質感。
    2. 可揉捏、編織、堆疊……,使輕質土產生不同肌理造型。

  • 04
    1.黏貼輕質土所創作出的質感方塊 2.欣賞他人的創作

    ●質感方塊大集合
    1. 學生在黑色厚卡紙上畫出方格。
    2. 學生將12塊輕質土所創作出的質感方塊,整齊黏貼在黑色卡紙上。
    3. 展示黏貼並欣賞他人的創作。

  • 05
    1.觀察水母的姿態 2.感受水母放空、夢幻浮遊感

    ●水母觀景窗
    1. 觀看校園養殖的倒立水母。
    2. 認識水母的生長環境。

  • 06
    使用輕質土創作水母活動場域

    ●植入
    1. 在A4的塑膠瓦楞板上組構輕質土。
    2. 參考自己與同學的12格質感方塊。
    3. 師法海中生物造型,轉譯再造。

  • 07
    組合輕質土棲息地作品

    ●粼光殖地
    1. 組合用輕質土創作的水母生活棲息地。
    2. 整合學生的場域作品,形成一個大的潮間帶。
    3. 串接LED燈,讓質感造型與燈光共演出夢幻潮間帶。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