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運用數位影音、實物及參訪在地染坊解說藍染的生長環境、染布業的發展、縫紮綁法的介紹,並採問答討論的互動方式,增進學生對台灣早期的染坊、縫紮技法的認識,喚起學生對藝術文化有感知,增進學生對地方異聞的興趣,並藉由「體驗」和「感受」實作,讓學生發揮創意,感受文化與藝術之美。
美感預期成果
校園自然環境生態豐富多元,物產極具多樣性特色,並以在地人文、環境教育為背景,融入美感教育理念,希冀經由不同型態的教育資源與方案,培養本校師生多元的觀點與寬廣的視野。
教師課後省思
- 藍染的顯色效果佳,亦可觀察藍染的氧化還原過程,但製作藍靛的過程繁瑣耗時,只能稍作介紹,無法讓學生從採收藍草、石灰氧化、沉澱過濾完整體驗,頗為可惜。
- 應用於課程時,需透過型糊隔絕染液,調製型糊(糯米糊)的過程中,會有時間及取量差異,有些組別製作的糊無法使用,近而找其他組別合作。
- 型糊課程中,做過一番實驗用,最後再做一次使用市售漿糊還進行實作。
- 夾染布料浸泡在染液中時,需大力提醒學生在此時與紮染不同,在布料堆疊的縫隙中也可以考慮是否可以讓染液稍稍滲入,會產生多重冰紋效果,其布料畫面將極其豐富。
-
01認知藍染文化
藍染是植物染的一種,但有別於一般植物染的熱染方式,藍染則是採用冷染。但因近代以來科技進步,染布多被人工合成染料取代,藍染產業便逐漸沒落。藉此討論藍染興衰議題及如何去進行文化保存及推廣。
-
02認識藍草認識
認識(一)爵床科植物馬藍(二)豆科植物木藍(三)蓼科植物蓼藍(四)十字花科植物菘藍,其各項藍草特色及歷史。
-
03建缸步驟及體驗(半日校外參訪)
了解染布的操作。
-
04胚布染青:利用濃度不同的染液將白布反覆浸染,呈現可深可淺的素染。
白布先泡水後擠乾→浸入染缸後再拿出接空氣中氧化→重複以上步驟數十次,直至染液被纖維充分吸附,達到想要的色階。從中紀錄色階變化及劑量。
-
05技法介紹體驗(結合在地樑露工坊進行教學)
縫紮藍染(絞擷)
將布用針線或縫或綁紮呈現所需之紋路。
■染色步驟:
縫紮或絞擷防染→入染缸重複浸染→拆除綁線→完成。 -
06窗花其背後象徵意義,認識窗的不同形式與樣態,探討其中虛實關係。
觀察鹿港巷弄窗圖像意涵及認識花窗結構虛實的美感,探索鐵窗花文字所涉及 到的抽象意義概念。
-
07文字構成的形式及結構理解
探究文字構成美感要素,單就對稱、格線的分割構成美感, 講解二方連續圖案及四方連續,並請學生分組討論思考不同文字案例之構成形式。利用姓名解構、翻轉、重置創造出新漢字風格,繪製窗花的視覺圖像。
-
08版夾藍染(夾擷)體驗
透過版夾版夾藍染將其窗花圖示之造型,藉由綑綁染製實現。
藍染(夾擷)
將白布反覆對摺,夾於兩片形狀(或圖案)相同的木板後浸染,而成的造型或圖案對稱。
■染色步驟:
反覆摺布→綁夾具防染→重複浸染→拆除夾具→完成。 -
09型糊藍染實作
型糊藍染(灰擷)
以簍空圖案型版,將黃豆糊或糯米糊刮上防染,又稱藍印花。
■染熱步驟:
設計並雕刻型版→調製糊料→將型版覆於布上在簍空部分刮上糊料防染→反覆浸染吊染去除糊料→完成。 -
10技法差異比較
將自己的作品透過夾板及型糊方式,呈現出不同效果間的比較及分享。
-
11連續文字窗化設計進行圖像轉化
將原先設計好四方連續文字圖像,進行轉化,假設生活其圖像將放置於家中牆面或當作軀殼空間之布簾,其圖像可以加入哪些描繪,賦予其融入空間的意象。
-
12透過習得之技法,結合新技法進行創作
將上一課程之圖像描繪至布料上,並結合版夾或縫紉方式,讓作品呈現出多元創作方式,增添其趣味性
補充:畫蠟防染(蠟擷)
以蜂蠟、木蠟、石蠟加熱作為防染液,用筆或其他工具在布上描繪防染。
■染色步驟:
上蠟防染→版夾或縫紉→反覆浸染吊染→熱水除蠟→完成。 -
13了解如何營造場域氛圍並解說作品
透過國際交流課程與日本學校,進行台灣藍染文化及在地文化(窗花、濱海)意象之介紹。